我们当地农村有句谚语:干活流汗,靠天吃饭。意思就是说,地里的农活你干的再多,干的再好,以后粮食的产量还是以天气情况来决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那里是一个土塬,地势高低不平,很多农田属于旱田,根本就没法浇水,风调雨顺的时候,产量还不错,小麦和玉米的亩产量差不多有六七百斤,但是干旱、多雨、冰雹等异常天气时,亩产量可能只有四五百斤甚至更少了。但即便如此,农村依然有很多人坚守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其中也有六七十岁的老年人。
有人说,六七十岁的年纪,正是儿孙绕膝、颐享天年的时候,城里人要么逛公园遛弯,要么和老朋友下棋打牌,生活相当地惬意舒服呢。而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种了一辈子地,为什么就不能停下来好好歇歇呢?其实,农村老人这么大的年龄依然下地干农活,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年轻人嫌种地太累,又不挣钱,所以纷纷外出寻找赚钱门路,而老年人又不忍心看着土地荒废,于是在身体状况尚可的情况下,种点水果和蔬菜,一方面撂荒的土地被利用起来了,吃的水果和蔬菜也有了保障;另一方面也算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吧,毕竟勤劳朴实的农村人,大多是闲不下来的,因为有活干、让自己忙起来心里才会更加踏实。
第二,在自己还能干得动的时候,总想多干一点,这样一来,既不给子女添麻烦,也能帮子女减轻点负担,活了大半辈子了,可他们心里依然只有自己的孩子,几乎从来不为自己考虑,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们村就有一位老人,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的,可去年儿子做生意赔了钱,为了帮儿子尽快还账,老人不辞辛苦,起早贪黑种了几亩西瓜,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西瓜长势相当不错,希望他今年可以卖个好价钱,至少对得起那么汗水与付出。
每当看见这些老人顶着烈日辛苦地在田间劳作,心里总是莫名的酸楚。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多多关注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希望子女们能够多回家陪伴父母,让他们不再那么孤独与寂寞。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或许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