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位网友留言表示,退休前应为单位计算错误的原因,导致每个月个人少缴纳养老保险400元,单位少缴纳了800元。这样会对养老金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按照国家的规定,企业职工参保是个人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社会保险费的。职工本人的缴费基数是个人缴费基数的8%,用人单位的缴费基数一般是单位缴费基数的16%。
如果说职工本人每月少缴纳400元,相当于个人月缴费基数少申报了5000元。这种情况下,应当向社保部门投诉维权要求纠正用人单位的缴费基数,在有相应的行政执法部门干预下养老保险费是可以补缴的。
如果说个人嫌麻烦不申请维权,少交9个月的养老保险,养老金影响有多大呢?
我们现在的养老金计发公式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构成。
第一,每月个人少缴纳400元,最好计算的就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少发的钱数。因为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个人承担的部分全部进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就是说每月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少记录了400元,9个月是360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如果60岁退休计发月数是139个月,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也就是说,如果是60岁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每月少领取25.9元,55岁21.76元,50岁18.46元。
第二,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主要跟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等因素相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不理解有关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如果按照60%基数缴费12个月,基础养老金可以多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基础养老金具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如果是100%基数缴费12个月,基础养老金只可以多领1%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如果是300%基数缴费12个月,基础养老金可以多领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简单点说,缴费档次提升20%,社会平均工资提升0.1%。假设社平缴费基数为6250元,由于少算了5000元的缴费基数,实际上是降低了80%的缴费档次,这样将会少领0.4%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上面的计算是以12个月缴费为标准,由于只缴了9个月,实际上少领0.3%的社平工资。社平工资使用6250元计算,基础养老金将会少领18.75元。如果当地的社平工资高,少领的钱数就会多。
第三,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各省市并不统一,但一般来说都会跟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相挂钩,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地方是以视同缴费指数挂勾。
由于缴费基数下降,实际上平均缴费指数也会下降。不过由于养老保险缴费已经持续了30多年,最后一个年度每月减少5000元的缴费基数,对于平均缴费指数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还是按照前面假设的数据计算,如果实际缴费年限30年,9个月实际上会降低0.6的缴费指数,平均缴费指数会下降0.02。
假设有15年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年限,按照山东省的养老金计算公式,15×1.3×0.02%,影响是0.39%的社平工资。按照6250元计算,是24.37元。
以上三部分合计,如果50岁退休,每月少点的养老金是61.57元。
这样看起来实际上还是非常明显的,一年700多元呢。如果在缴费基数高社平工资高的地区,差额还会更大。所以,还是抓紧维权的好,不过也可以跟单位协商补足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