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件事,特别揪心,在我脑海里,一直挥散不去:
安徽淮南,有一位73岁的独居老太,在临睡前洗漱时,突发脑梗倒地。她的左侧胳膊和腿都不能动弹,手机也不在身边,无法联系子女。
为了引起邻居的注意,当晚她用鞋子怕打地板,没有得救;第二天夜里,她继续用鞋子敲地板,邻居觉得影响休息,打电话报警,最后,民警联系上了老太的儿子,老太获救!
看到这,真的太扎心了,这个季节,在安徽淮南,天气还是有点凉,特别是夜里。一位73岁的老人,在卫生间里躺了二十多个小时,不吃不喝,真的是太可怜了。
我看到一条评论是这样写的:养儿防老,需要儿子的时候,儿子不在,竟然是靠鞋子救了一命!
一、当我们老了,子女是我们唯一的依靠
社会发展进步越来越快,由于各种原因,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老无所养”,更可怕的是老人去世两个多月,子女才发现。
2007年12月,在南京一栋老居民楼里,有居民在回家时,闻到对门屋子传出异味,反应给社区后,社区人员敲门无人应答,于是报警。
警方赶到后,打开房门,发现了老人的遗体,让人震惊的是,这位81岁的老人已经去世两个多月。
在老太的家里,有一封遗书,和普通的遗产分配遗书相比较,这封遗书的内容有点特别:
小青,我于昨晚(农历八月十五)走了,走时心如止水。这世道无论达官贵人与无名小卒,均相互尔虞我诈令人可怕,好在这大千世界很公正。人,都是匆匆过客,无一幸免。当你接到通知来办丧事,首先将床头柜中钥匙放在身上,再让小根放水拖干净地面浮灰(不能扫),而后用湿抹布擦去桌椅凳上的灰尘,开窗通风才不会染病。最后再打开橱柜和抽屉整理东西。遗体速火化,一切从俭。
很难想象,在农历八月十五,万家团圆的日子,一位81岁的老人独自一人,有多么孤独和绝望?
她预想到自己将要走了,原以为第二天就会被亲人发现,没想到是两个多月后,邻居发现的。
遗书内容很简单,一是告诉亲人自己走得很安详,你们不用太为我伤心、难过;二是提醒亲人注意,以免染病!
在最后时刻,她还是在为小青着想,应该是她觉得最亲的人,这个最亲的人至少已经两个多月没有联系她。
老人特地用毛笔字写,这样让来人一眼就可以看到,真的是用心良苦。老人的字迹工整,语言流畅,应该是有些学识的,她的子女是什么样的呢?恐怕老人的心早就凉了。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如今,养儿防老的观念看起来好像越来越不现实,儿子肩上有4位老人要养。有时候迫于无奈,子女会把老人送到养老院。
在贵阳一所养老院,有位老人站在窗台旁,一直不停地向路过的男子要食物,她一边来回摆手,一边假装吃东西。
无论她是没吃饱,还是因为精神问题吃饱后还索要食物,这个画面看起来,总让人觉得心疼。
那些拍着胸脯说:等我老了就去养老院的人,你真的想去养老院养老吗?反正我不想去养老院。
养老,是每个家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养老不是件容易事。
二、养老难,难在哪?
黄渤曾经录制了一档节目,名叫《忘不了餐厅》,在节目中他用他的切身经历谈了养老难。
黄渤的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他说想要给父亲安排阿姨去照顾,可是老人死活都不同意。
他想把爸妈送去养老院,他觉得肯定会有人说他太不孝顺了,这么出名的明星还把父母送去养老院?
养老问题对于每个阶层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无论他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老百姓。
不同的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请保姆,或者送老人去条件好点的养老院,能减轻点养老压力。
我们经常说养老难,究竟难在哪呢?
我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过世的老人:
我们老家一个老太,她平时身体状况很好,在她86岁的时候,有一天中午,她正坐在床上看电视,看着看着就迷糊过去了,就没再醒来。
这样的离世方式,应该是最不痛苦的了,自己没有受罪,也没有给子女增加负担。
可是,有多少人是能这样安静地走呢?
当你老了,身体条件很差,甚至是患有重病,需要子女掏空家底去给你治疗,你会怎么选择呢?
如果子女很有钱,治疗费不成问题,却没有时间陪你,花钱请护工,在家里给你请保姆,这样的养老方式你能接受吗?
如果想老年时过得轻松些,不为养老发难,那从现在开始:保重身体,积累财富。
三、养老问题实际上是一场情感考验
上面说到了养老需要面对的客观条件,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基础。
独居老太去世两个多月,家里人竟然没有发现,这不正是说明亲子关系的疏离吗?作为子女,即使不能把父母接到身边,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也能了解父母的状况和需求。
子女不愿意心甘情愿给父母养老,真的都是子女的问题吗?我只能说不全是。
在一本心理学书籍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我妈老了以后来找我,过马路时突然她踉跄了一下,一把拉住我的胳膊,我就忍耐着让她勾着我的胳膊过马路,可是我全身起了鸡皮疙瘩。因为小时候她从来没有抱过、摸过我,她就是打我。
母亲缺位的情况不仅限于小时候没有母亲照顾,也包括情感忽视。
看完这段文字,我觉得你心里应该有了结论:老有所养,需要从小就开始跟孩子建立起亲密感情!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情,说打就打、想骂就骂,还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
你真的想做个合格的父母,那就应该多多学习,多跟孩子沟通,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打骂,去简化本该很复杂的亲子教育过程。
孩子很小时,你认为他没有记忆,实际上是大错特错,虽然他记不清小时候的事,却对他的心理产生了一生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却会在关键时刻影响一个人。
父母给予孩子很多的关爱,这个内在小孩就是阳光快乐的,反之,这个内在小孩就是有创伤的。
在父母年老时,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很可能会让孩子对你产生冷漠的情感。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父母给了孩子足够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却对父母的感情很淡。
那些经常打骂孩子让孩子自卑的父母,因为重男轻女忽略女儿的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顾却让他们养老的父母……这些父母在年老时,子女有可能会出于良心去给你养老,但是做不到尽全力和心甘情愿。
我一直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陪伴是非常重要的,争取挤出更多的时间,多陪伴孩子吧!
四、你会说“我不需要你给我养老”吗?
在这里讲个我身边的事,已经有很多年了,我也只是记个大概。
那时候还住在农村,村里有一个大娘特别泼辣,大夏天,我见过她跟儿媳妇吵架时,使劲扇儿媳妇耳光。
后来,很多年她儿媳妇跟她不说话,现在那个大娘也老了,中风,平时她老伴推个小推车带她下楼锻炼。
她现在住的房子是毛坯房,从楼下看,能看到她家阳台上扯了几根绳用来晾晒衣服。
我妈说她年轻的时候特别强势,欺负儿媳妇,整个村子里都知道她的做派。如今连路都不能独自走,人还是善良点吧!
有人会问她儿子呢?
说实话,我见她儿子次数也很少,他常年在外打工赚钱,特别老实,走到哪话都很少。我觉得他有这样的性格,跟他妈妈关系也不小吧!
这个大娘年轻的时候,身强体健,恐怕也会想:老了,我不需要你给我养老!不然她当时怎么那么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去伤害自己的儿媳妇呢!
儿媳妇是嫁过来的,婆媳关系不好,儿媳妇很可能会敬而远之。《婆婆和妈妈2》中,黄圣依的婆婆说了一句话:好儿子不如好儿媳。
我们很多人还会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儿子好不如儿媳好,我真的不喜欢有些老人对儿媳妇说:我以后不指望你给我养老!
除了把儿媳推远,还有很多老人硬生生把自己的子女推得越来越远,因为父母的不合格,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辈子的伤害。
当我们老了,理直气壮要求子女给我们养老时,想想自己给他们带去了什么?是幸福的回忆还是抹不掉的伤痛?
不指望他们养老,是你身体好的时候说的,等到你动不了的时候,才想起来对子女态度温柔点,那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我觉得感情一旦受伤,就会有腐肉,即使你努力把腐肉剜去,那也会留下痕迹。
亲子关系不同于其他感情关系,它带有点强制性,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
五、作为子女,请别太自私
有些老人说不让子女养老,是想给子女减轻负担,不愿意拖累子女。但是,作为子女,父母把我们养大,我们不能把父母的体谅当作理所应当。
还有些啃老族,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让年迈的父母为自己的生活操劳忙碌。学会独立,努力给自己的小家庭和父母创造一个好的生活条件。
前半生你养我长大,后半生我不让你孤寡!为人子女,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义务,也是给你的孩子做个好榜样。
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的社会,想做到这点不容易。能不能父母年老生病时,多打个电话,常去看看呢?
我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今年多大岁数,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养老问题?你对今后的养老担心过吗?
作者:沐子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我,分享情感故事,感受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