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达2.5亿人,占总人口的17.9%。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或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2.5亿的老年人不是负担,而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是巨大的资源。把它利用好,既可以服务老年人,服务社会,同时,还可以增加一定的税收。一定要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要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给予保障。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宏观规划、政策制定、健全机制和购买服务等方面,服务提供和具体的运营主要交给市场来完成。通过购买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对居家养老服务中能够与政府职能分离的服务功能,都要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企业去办,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市场化方式具体操作的运作机制。
以前“多子多福”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家养老,住自己家花费就很低,身体不好也有儿女照顾,居住方面就不需要单独花钱。这是最经济的一种方式。
现在90%的老人仍然首选居家养老,这样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自己说了算,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它的一个优势。但是若想居家养老,二者必居其一:第一,你自己身体好,能照顾好自己;第二,你照顾不了自己,但有人来照顾你,子女负责照顾或请人上门。但是在“少子化”时代,目前大量老人在家处于“空巢”的状态,没有年轻人在身边陪伴,一旦身体不好又没人照料,就不可持续。这是居家养老最大的痛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数据,“空巢老人”约占老人总数的一半。
由于出国留学、异地求学或工作等原因,不少独生子女的父母早在四五十岁就开始经历家庭“空巢”。过去是因子女成家立业而空巢,现在变为因子女异地求学或工作而“空巢”。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年龄不断增大,这份孤单就变成了不便。倒三角的年龄结构,最终形成了养老倒挂现象。与多子女家庭养老相比,独生子女家庭将遭遇更大的养老困境。现在一是担心父母生病了怎么办?二是父母不能动了之后,公立养老机构住不进去,民营养老院又住不起怎么办?
同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投入小、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的养老方式。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意义重大,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也是未来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无论从情感还是现实来看,居家养老都将是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主流......
河南人合泰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2021年5月31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