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篇《那个吃外卖等死的昆明老人,揭开了人到晚年最后一层遮羞布,当你老了,靠谁养?》引起了全网热议。
一个独居的失能老人,每天靠着两个儿子叫来的外卖度日,因为身体行动的不便,褥疮困扰、居家环境肮脏恶臭等,这些生活的凄惨状况自不用多说,就是那份似乎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就足够摧毁一个老人生存的意志。
而这位老人的两个儿子,一直等老人去世,好分得房子的拆迁费。看起来,这多匪夷所思,可是这就是现实!你还能指望着“养儿防老”吗?
于是,大家都开始思考养老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有钱的老去,和没钱的老去,在某一方面决定着老去的生活品质,而观念的改变也是决定老年生活是否过得顺遂的关键,正如文中所说:给自己的老去做好准备,这“准备”第一个是钱,第二个是观念。
当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水平时,只能转换一下观念
赵公公的养老问题,就是金钱与观念的双重问题。这个问题,使得一家上下鸡飞狗跳,甚至情亲疏远、兄弟反目。
赵公公的妻子32年前就因高血压离世。从那时开始,赵公公开始了长达20年的独居生活。
子女们,远嫁的远嫁,打工的打工,没有一个留在身边与他一起务农。没有谁愿意呆在农村,过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挣不了几个钱,还要看天吃饭的日子。
而赵公公是个地道的农民,一辈子只会与土地打交道。他不愿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山村,跟儿女们进城生活。独自守着村里的陈旧老房子,喂猪,种花生,种玉米……他认为那才是他的生活,那里有他根,有他熟悉的人和熟悉的土地。儿女们的劝阻没有任何用作用,他坚持独自生活,每年的收成,他都用背篼背到城里,分给自己的儿女们,他觉得这很有成就感,这也是他活着的价值所在。
可是,赵公公在一年一年的老去,快80岁的时候,他再也干不了地里的农活,洗衣、做饭也成了问题。他的老屋也因为年久失修,被暴雨冲垮了。他被女儿接到城里生活。
赵公公的思想很传统,他认为在女儿家就是做客,那不是自己的家,因此不愿长期住在女儿家。希望几个儿子挣了钱,能把他的老屋重新修复一下。自己依然要守着自己的老屋过日子。
可三个儿子各有各的具体问题,大儿子、二儿子一直外地打工,做搬运工和食堂里的帮工。家里的儿女结婚买房都需要钱,很不容易在老家县城买了一套二手房,还需要还房贷。如果回来照顾老人,一家的生计就成问题。小儿子在城里开货车,离异,一个人的吃住都成问题,更无法照顾老人。
老屋的修复,钱是个大问题,而即使修好,也不可能再让赵公公在村里独自生活,请保姆也不太放心。
于是,赵公公的养老问题成了一家人的心病。经过儿女们的几番商议,几姊妹凑钱,把赵公公送进了市里的一家养老院。养老院里吃住都方便,几个月时间,赵公公的身体渐渐硬朗,气色也好了很多,儿女们只要在家乡,就会定时去养老院看望他。这种日子过个大半年,大家都觉得赵公公能这样安享晚年,也不错。
哪知,执拗的赵公公始终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他自己的父母就是他伺候着养老送终的,如果老屋不能修复,他也一定要住在儿子家里。再因他打听到养老院的费用:“就是每天睡个觉、吃个饭,要花那么多钱!”他怎么都接受不了。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要离开养老院。开始是种种哭诉:不愿在养老院花儿女那么多钱,不习惯里面的生活等等,后来就是撒泼打滚。儿女们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把他接出了养老院。
儿女们再一次的商议,各自的难处摆在面前,谈起来并不顺利。几番争吵后,最后裁定,一家呆一个月。于是赵公公过起了如电影《喜丧》里那位老奶奶那种“流浪式”的生活。
一家一个月,老人就够折腾,每到一家还没适应几天,又得打点行李辗转下一家。每轮到哪家,那家的儿媳妇就辞掉工作回家照看。时间长了,都有怨气,偶尔说话不顺耳,脸色不好看,赵公公会感到寄人篱下,心里憋屈。蓄积久了,就等着儿子春节回家,大发泄一番。因此,每到过年,家里总是鸡飞狗跳。
直到赵公公89岁那年,因脑梗引起半身不遂,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每天坐在轮椅上,需要24小时看护。他再一次被送进了养老院。是的,这很残酷也很现实。他的儿女们还继续在外打工,然后陆续有了孙辈需要照顾。这时,老人的感受往往是排在其次的。
每次小儿子去养老院看望他,他都泪流满面,要求小儿子带他离开养老院。小儿子只能无奈的说:“爹呀,你让我每天背着你去跑货车吗?一路上我怎么照顾你呀?”多次未果,他便开始夜夜吵闹,从床上摔下来。护工没有办法,只得把床垫铺在地上让他睡,以防赵公公再从床上摔下来。
面对这种状况,儿女们心酸又无奈,经常为了老人的问题争吵,弄得兄弟反目。
各种心疼与现实的经济、能力问题交织在一起,令人头痛不已。
赵公公,依然在为回老屋、回儿子家里住而抗争着,他不想在外面死去。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园。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传统的观念,可是老人这一个小小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却显得那样的沉重。
忽然觉得,钱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倘若,赵公公的几个孩子能顺顺当当拿出钱来把老屋修缮好。或自己或请专业护工照看赵公公,也能了赵公公一个心愿。
而赵公公,若能不那么执拗,转换一下观念,在养老院安安稳稳过日子,也许就不会让自己,让自己的儿女那样痛苦。
当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水平时,就只能看清现实,转换一下观念。
老了,就是自己陪自己
想起多年前在医院病房里看到的一幕。
一号病床住着一位八十来岁的老太太,除了每天因肺炎引起的不适咳嗽外身体还算硬朗,思维清晰。完成晨间护士的例行检查后,滴着点滴的她喜欢与病房的人聊聊天,聊些家常里短,也常说起他的三个儿女。
生病住院近两个月,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分别来看过她一次,礼节性的送些营养品,简单问候几句,就匆匆离去。
老伴已不在多年,生活各方面都需她独自去面对。退休工资有限,住院是没有钱请护工的,还好生活可以勉强自理。她有些无奈的叹息到:“人老了啊,只有自己陪自己,儿女们正是最忙碌的年纪,各有各的事情,也各有各的生活……”
看着躺在病床上瘦瘦的孤独的她,心中不由的感到一阵悲凉。我们每个人老了,何尝不是只能自己陪自己呢?
为自己的老去做好准备
钱,决定着我们老年生活的品质,而观念决定着老年的我们,内心是否淡定,生活是否过得从容。
我们都在渐渐老去,从现在开始,准备好钱,准备好自己应对老去的一系列问题,或抱团养老,或为自己选一个住着舒适的养老机构,或为自己和老伴儿买一份护理险。
在能动弹的时候与老哥们老姐妹们旅旅游、下下棋、种种花、养养草、聊聊天。不能动弹了,就指着那份护理险,让自己走得体面一些。
就如白岩松所说:“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趁现在腿脚还能动弹,还能自己做主,就赶紧为未来做好准备,提前给自己的晚年预留一份尊严。“
“养儿防老”确确实实已经过时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