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在一个家庭中,假如有个德高望重的长辈,这就是家庭的福分。是因为长辈,便是家里的主心骨。
想想看,当家里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之后,有一名经验丰富的长辈挺身而出,那年轻人一辈子可能少许多的麻烦事。
这般,古人才感叹:“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须灵山朝世尊。”
长辈好,家庭才可以好。是因为他们就好像家庭这艘船上的领航者一般,带着家庭往更加好的方向发展壮大。
所以说,做为子孙后辈,我们要尊重长辈,也需要多听一听长辈的建议。
但是,这日常生活既然有德高望重的长辈,也会出现让子孙后辈极为头疼的长辈。
前者,会给儿孙构建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带好了这个头,就有榜样的作用。
但是,后面一种则是令人觉得苦恼的。是因为长辈要是任性起来,便会给家人造成无节制的影响和过重的负担。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究竟什么样的老人才是最令人觉得“苦恼”的呢?
这就是“精明”过度的长辈。这儿的精明,是针对个人利益来讲的,而不是针对家庭利益来讲的。
如此,他们对家庭的影响那是巨大的。
02
钱大伯六十几岁那时候就退休了。在退休后的日常生活,他一直跟小孩子闹别扭。
做为一名历尽沧桑的长辈,为什么他一定要跟后辈较劲呢?是因为陈大伯太过“精明”了。
在退休那时候,陈大伯不管老伴的反对,直接就跟儿女们说,要他们每个月都给父母生活费用,帮父母养老。
儿女听见这番话时,实际上就很惊讶,怎么父亲会讲得那么直白,丝毫没有亲情可循呢?
二儿子性子有一些直,便沒有拐弯抹角,直接跟父亲说:“爸,您难不成是钱不够吗?假如不够可以跟我们说,我们一定会尽可能凑出来给您的。”
陈大伯瞪了他一眼,便说:“我觉得隔壁老钱家的小孩子,他们全是自动给钱给父母花的,压根沒有那么多的话,难不成你们不愿给吗?”
在一轮争执后,儿女们还是妥协了,同意每人每个月给父母两千块做为父母的生活费用。
陈大伯的三个孩子,平均下来,一个人一个月也就是1万多块的收入,还得赚钱养家。这一下子给了五分之一出来,确实是令人有一些手足无措。
但是,看在是父母的份上,他们还是算了。
03
有一次,陈大伯家的电视坏掉了,老伴便跟他说道,过几天打算去买1台新的。
而陈大伯听见过后,便讲了如此一句话:“让孩子们买,我们养了他们那么多年,让他们买点儿东西给父母,不应该吗?”
老伴很不理解,便问丈夫:“老陈,你近期是怎么啦,为何老是让孩子掏钱,你自己为什么就不掏钱呢?”
陈大伯说:“我们自己的退休养老金要好好地存着,以防之后出现了什么样状况没有人理我们。而你让儿女掏钱,即使他们再不满,也会同意的。”
带着这样的想法,陈大伯直接就跟孩子讲了这一件事儿。而孩子,也在万般无奈中同意了。
如此的状况愈来愈多,而孩子们也痛苦不堪。为首的大儿子就甘心情愿当出头鸟,走了出来跟父亲表明了状况,希望能获得父亲的体谅。
而陈大伯啥都不讲,却说他作为孩子不孝顺,不明白孝顺父母,随后讲了一大堆责怪的话。
尽管孩子没和陈大伯住在一起,可陈大伯的吃穿用度,及其家庭的所有花销,全是由三个孩子全包的。
而陈大伯的退休养老金和存款,都自已留着,没去用。他觉得,只需自已有钱,就不害怕孩子会不孝顺。
对于此事,孩子们感慨万千,碰到如此的抠门且精明的父母,是他们的不幸。
04
上文中的陈大伯,能够算是如今的社会某一些老年人群的真实写照了。
对于这些人,我们不清楚他们遭受了什么样思想的影响,老是把金钱摆在首位,并且还防着自已的孩子。
防着孩子,这已经是小事了。可他们,还让孩子帮他们完成不一样的心愿,让孩子给他们掏钱。假如孩子不做,却说孩子不孝顺。
如此的做法,实际上是不体谅的,也是自私自利的。
日常生活,如此的老人,还少吗?他们不顾孩子的好歹,只把自己的钱当钱,而不把孩子的钱当钱。
因此,他们始终置身于“索取”的道路上,并没有看见孩子的生活,实际上也是没那么容易的。
假如如此的状况始终持续下去,那么最终遭受伤害的,终归是这一段亲子关系,终究是自已的家庭。
如此说来,我们就该搞清楚,父母太过在个人利益上“精明”,那受苦的,就也只能是后代子孙。
身为父母,还是糊涂点比较好。能自已解决的事儿,就尽可能不能找孩子帮助,别让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
要明白,只有父母尊重孩子,体谅孩子,孩子才会甘心情愿地感恩父母。不然,所有自私自利的个人行为,只能让家庭关系碎裂,破镜难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