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传承的优良传统,但是对于古代人来说,养老一直是很大的负担。因为大都数平民,都需要按人头缴纳赋税。
而除非是富商或者豪族,不然大多数平民还是为了个人生计在忙碌。因此能够做到老有所依,其实是很难得的。
但是关于养老政策,早在西汉儒学奠定时期,就已经有了专门的法律条文。由此可见,古代人对于孝道的关注力。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开始逐渐出现了系统化的养老政策。到了明朝时期,由朱元璋提倡,开始出现官府经营的养老院。主要对那些无人赡养的高龄老人,进行义务赡养。
一、"以孝治天下"的朱元璋
1、要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朱元璋本身就是穷苦人家出身,因此他格外的在乎亲情与亲人,后期他大肆封王,可能也是因为对亲人更加看重的原因。
因为父母的早亡,也许没能够尽到孝道一直是朱元璋心中的遗憾,哪怕后来当了皇帝依旧不忘。
所以这位开国帝王,更加注重民生方面,立志解决天下穷人的问题。让更多的家庭可以不至于像他一样,少年家破人亡。
减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为此他针对养老问题,制定了“以孝治天下”的国策。让更多的老人,晚年可以幸福度过。
2、洪武元年政策
洪武元年,《大明会典·卷八十》记载“詔民年七十之上者,许一丁侍养,与免杂泛差役。”这项政策,在根本上解决了养老的经济问题。
由此可见,与其他帝王不同。他是真的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考虑,知道养老困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而这条政策,也成为朱元璋建设社会福利政策的一个良好开端。他其实也清楚,这样仅仅能够缓解部分家庭的压力。但是对于那些穷苦家庭来说,却依旧无法改变太多。
当时元朝末年的动乱刚刚结束,天下百废待兴。富饶的扬州仅仅剩下不到百户人家,大多数的百姓依旧为了生存而挣扎。因此他也在等待,自己的国家积蓄国力才能够建设更多福利政策。
3、洪武十九年政策
到了洪武十九年,此时的明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可以拥有一定的实力。根据《明实录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下旨“今特命有司存问于高年,恤鳏寡孤独者必得其所,笃废残疾者收入孤老,岁给所用,使得终天年。”
从这条政策里可以看到,朱元璋首先要求政府定期给老人发放粮食,布匹,棉絮等基本生活物资。其次是建设福利养老院,一切都是由政府出资。
自封建王朝出现,终于有一项制度,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哪怕是穷苦人家,也可以完成赡养老人的义务。
4、官员的养老福利
并且养老福利不仅仅面向这些贫民,同时针对官员阶层也有福利。为了可以让官员可以安心为国工作,不要贪赃枉法。
所以但凡官员父母超过七十岁以上,就允许移亲就禄侍养。对于那些长期外派的官员来说,也算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明代养老制度的具体措施
1、建设养老院
明代的的养老院建设策略,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建设执行,另一部分是监察。由此看来朱元璋并非不知道人性恶毒的天真人物,所以建设了专门的监督机构以防止福利变质。
京城成为了首批建设“养济院”的机构,作为这项政策的试点。如果成功,将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允许进入养老院生活的人,包括身体有残疾、无人供养、家中贫困的老者。最后试点的结果令朱元璋也比较满意,于是在明朝全国,开始逐渐落实这项政策。
2,严格审核养老院入住
但是毕竟国家财力有限,就需要限制入住名额。因此对于是否有资格入住的审核工作,朝廷做得非常认真。
也经常出现为了可以进入养老院而收买审核官员虚报年龄财产的情况。一旦发现这样的情况,必定严惩不贷。不仅进入的人会被赶出去,而且连带责任的官员也会受到处罚。
3、政府政策支持
哪怕没有能够进入养老院居住,也并不是代表没有其他福利可以享受。首先就是朝廷继续延续洪武元年的政策,在徭役上免除养老者一人的名额。
并且还会根据老人的年纪,按月由朝廷统一发放生活物资。对于那些已经超过了八十岁的老人,每月可以得到“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甚至到了年节,还会有额外的礼物。
明朝时期针对养老问题的努力,极大缓解了社会矛盾的出现。不仅通过建设养老福利政策,建设了相对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
同时对于自古以来难以解决的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先例。由于本身是自上而下的影响,因此明朝时期对于老人的赡养,孝道的传播更是进一步加强。如此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地带头作用。
参考资料:
《礼记·礼运篇》
《明史》
《明实录》
《日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