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土地归谁所有?在政策的指引下,农民“以地养老”的事
如今,操劳了一辈子的50后和60后的农村也正步入老年,用他们的话说,“自己已经快干不动了,可养老钱还遥不可及”。因此,有一些农民打算把自己的土地卖掉,以筹集足够的养老资金。
这种打算也是无能为力,毕竟年轻人已经不愿再吃种田的苦头了。但是,国家明确规定,土地不得私自买卖,只能转让和租赁。因此,未来,农村土地主要将落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开发商手中。
可以肯定的是,“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期满、承包关系再延续30年不变”的政策下,土地去向还是以尊重农民意愿为主。然而,“有地就有粮,有粮就不怕饿肚子”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将从一个侧面影响农民养老问题。
尽管说种地不如打工,但在现阶段,种地已成为农民最直接的养老保障。
当前我国农民进城打工的数量,已超过2.8亿,尽管这个数值,比2019年有所下降。但,这也说明,如今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外出打工。对许多企业来说,我们暂时把用人“太狠”的问题放在一边不谈,光是年龄和学历要求这两个坎儿,就使许多农民有了工作机会,很难找到工作。最后,能支撑他们生命的还是自己家乡的那块承包土地。
同时,尽管农民自古就习惯了储蓄,加上农村没有太多的消费场所,使农民的养老支出不高。但目前大部分农民的养老金,每月只有100元多一点,而土地流转费大概也只有一年几百元,我们姑且不谈享受,这些钱仅是柴米油盐的支出,无法平衡。这样的话,“自己有地,种粮食自己吃”,这样最起码吃饭这方面就不存在问题了。
综上所述,上述两个因素的存在,让种田成为农民最直接的养老保障。可以说,农民养老终归要靠儿女,但现阶段农民子女的养老压力要远远超过城镇子女,其自身的生存压力也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那些通过东拼西凑贷款买房的农民子女来说,更难。所以,如何更好地协调土地去向和农民养老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实现农民“以地养老”,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首先,要探索盘活土地经营权,让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并作为“优先股”获得优先股息。这项措施在符合禁止土地私下买卖的基础上,让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释放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归根结底,土地流转成本其实并不高,不足以支撑农民积累的养老钱,而企业股息相对较高,可以实现这一点。此外,农民也可以到涉农企业打工,赚到一定的工资。
二是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使因国家统一征收全部或部分土地并且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获得更多的养老保障。该措施实际上就是在今后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涉及的土地征用与开发问题。而且,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出现,在支持农民养老的问题上,甚至比入股土地经营权还要靠谱。当然,这更多的是针对农民家庭,儿女们不愿意继续种地,而当地就划入开发区。
尽管上述政策使“以地养老”成为现实,但是,如果当地没有发展规划,或者没有涉农企业进驻,农民也会有办法获得更好的养老保障,也就是说,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而言,参加灵活就业群体的职工养老保险,在参保费用上,农民的支出肯定会增加,建议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