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纳入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之内。
改革中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主要包括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纳入社保后,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原则,进行养老待遇平稳过渡。
那么,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与社保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如有编制的教师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普通企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还有差别吗?
教师等编制内人员以什么标准发放的养老金?
三套标准,三种养老金发放方式。
“老人”的养老金发放标准:
2014年9月30日前退休的人员,称为“老人”,养老待遇参照之前的标准保持不变。
原养老保险待遇包含本人的基本工资、与本人职务职级(技术职称)对应的退休补贴、国家规定相应增加的退休费等等。
工作年限满15年不满20年,计发比例为70%;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计发比例为80%;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计发比例为85%;工作年限满35年以上,计发比例为90%。
当然,根据各地政策的不同,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别的。
“中人”的养老金发放标准:
2014年9月30日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1日后退休的,称为“中人”。
其中2014年10月1日-2024年9月30日期间退休的(10年过渡期),养老待遇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
这里的保低限高,是指新办法计发待遇低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按老办法待遇标准发放;如果高于的话,超出的部分,第一年退休的人(2014年10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之间退休的)发放超出部分的10%,第二年退休的人发放超出部分的20%,以此类推,直到达到100%为止。
2024年10月1日之后退休的,养老待遇按新办法(含职业年金待遇)计发。
新办法待遇计发标准=基本养老金(基础型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所在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视同缴费指数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通常在1%左右)
这里的视同缴费年限是指2014年4月30日前参加工作的时间,另外根据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新人”的养老金发放标准:
2014年10月1日之后参加工作的,称为“新人”,养老待遇同样按照新办法计发。
所以说,像有编制的教师,事业单位的其他在编职工等,基本上越早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养老金水平越高,比同时期的普通职工要高上不少,而2014年10月1日之后才参加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现在的普通职工养老金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多了一个职业年金而已。
为什么改革后很多人的养老金水平还是不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人?
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没有全额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这一点参考很多人的工资构成就知道了。
现在许多的中小企业会将员工的工资拆分为基本工资加补贴、绩效等,等到为员工缴纳社保的时候,就只会申报员工的基本工资降低缴费基数而已。
另外,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离职跳槽的人要远远小于普通的单位职工,这些离职期间的空闲期,加起来的时间也不少,在此期间是没有单位为你交社保的。
所以,缴费基数比别人低、缴费时间比别人短、最后拿到手的养老金自然就比别人少了。
而想要拿到比别人更多的养老金,努力进入一个好的单位、不要随随便便的辞职,让社保轻易断缴,这些比争来争去要求多发点养老金给自己来得更实在点。
我是梧桐君,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有关保险的任何疑问都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或者私信我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