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主持召开湖南省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民政人社专场。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发布新闻,并回答提问。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湖南今年启动“6+2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战疫期间率先出台“免减缓”政策
省人社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黎石秋介绍,湖南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全省城乡劳动力资源达5436万人,从业人员3666.4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规模达1940.94万人、比2010年增长711万人。就业岗位不断拓宽,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十年间,私营个体经济吸纳就业人数从826.69万人增至1557.48万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从2010年的42.4∶23∶34.6优化调整为2019年的38.4∶22.1∶39.5,2019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就业能力不断增强,近五年职业技能培训惠及423.2万人次,2020年末我省技能人才总数达51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0.1万人。劳动收入不断增加,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10年的29275元增加到2019年的77563元。
2010年至2020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从1937.66万人增加到5195.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从399.5万人增加到64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从515.1万人增加到820.5万人。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连续17年调整养老金标准,2020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13元,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标准从2010年495元/月提高至1314元/月。经济减震作用凸显,持续降低社保费率纾困中小企业,特别是在2020年战疫期间,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社保费“免减缓”政策,减免企业社保费258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9.11亿元,惠及5.47万家单位。
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培训品牌
黎石秋表示,为了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从今年开始,湖南启动“6+2湖南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6”指的是“六大工程”,包括技工教育提质、技能培训增效、基础能力提升、技能人才激励、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动员等,旨在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等全链条全环节。“2”指的是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培训“两大品牌”,培训方面,着力围绕“湘技湘能”品牌有序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启动优秀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工作,立足现有特色项目,对接产业发展需要,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培训品牌,助推劳动力素质全面提升。竞赛方面,推动创建“技行三湘,能创未来”职业技能竞赛品牌,打造常态化综合性赛事。
全省建成养老机构2403所
“到2021年,全省建成养老机构2403所,儿童福利机构63所,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128所,救助站117所,殡仪馆95所,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基层养老服务设施2.9万个,保障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412.1万人。”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蒋建华说。
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完善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93万人,全省城市低保标准平均达到590元/人·月,月人均救助水平达到407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达到5207元/年,月人均救助水平达到262元/人·月。健全特困供养机制。全省保障特困人员36.7万人,城市、农村年供养标准分别达到9355元和6656元,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2%。健全残疾人福利体系。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目标人群101万人,全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平均每人每月分别达到80元和74.5元。健全专项救助制度。公布社会救助热线电话,年均临时救助78.5万人次、流浪救助9.6万人次。
潇湘晨报记者张沁 实习生刘文暄 长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