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0年学术大会的智库论坛上,中国老龄协会政研部主任李志宏认为,“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恰逢其时,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策格局的创新,需要从理念上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转变。
由老年期视角向全生命周期视角转变
李志宏表示,首先需要牢固树立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的理念,将个体层面的衰老问题和群体层面的老年人问题,都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将政策干预的关口前移,统筹解决好不同年龄群体的“生育、教育、就业、退休和养老”问题,引导公民在其中青年时期就全面做好今后养老的物质、健康、技能、精神等准备,可以避免中青年的问题延续或积累到老年期。
李志宏指出,从国家层面解决好生育问题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解决好教育问题是提升劳动力质量,做好劳动年龄群体养老准备的关键;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激发老龄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解决好退休和养老问题,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关键。
“如果一个人可以顺利的解决自己的生育、教育、就业、退休和养老问题,那很大程度上会度过一个比较富有且尊严的一生。”
由群体性视角向结构性视角转变
结构性视角强调“协调和可持续性”,主要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社会结构变动的矛盾关系角度,统筹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
由群体性视角向结构性视角的转变,有利于跳出就“老年人问题谈老年人问题”的思维误区,切实从战略和全局的站位思考和处理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由偏人视角向全人视角转变
从“身心社灵”全维度审视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避免仅仅聚焦老年人某一或某几个领域需求来解决“老年人问题”。
树立“全人视角”有利于防范将“老年人问题”狭隘化的倾向,比如将“老年人问题”降维为“养老问题”,将“养老问题”又降维为“养老服务问题”。
由挑战论向机遇论的转变
一方面制定正确应对之策,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转化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着力挖掘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
由负担论向财富论转变
老年期是经历了毕生知识、经验、技能积累的时期,是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时期。
由负担论向财富论转变,既要肯定老年人的历史价值,也要肯定老年人现实价值,尊重老年人积累的丰富阅历、智慧和经验,真正把广大老年人当作社会的宝贵财富,当作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当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
由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
把老年人视为“他者”或“客体”,是典型的年轻型社会或者成年型社会思维的产物。要改变此前将老年人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中需要照顾、优待、救助等客体的错误做法,真正把老年人视为积极、能动的社会主体。
制定出能更多地激发老年人潜能、提升老年人自我价值和正面认知、增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老年人参与公共决策等方面的“增权赋能”型公共政策。
由还原论向整体论的转变
老龄社会是复杂的巨系统,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问题的复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树立整体论思维,运用整体或者系统的方式来处理具体的问题,方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就要求政策制度要有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避免单兵突进,要整体联动。
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应对的转变
“刺激-反应”式的被动治理,只会徒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沉没成本。“向主动应对转变”就是要多研究制定一些事前干预型应对举措,少一些事后补救型的应对举措,由人口老龄化的被动应付转变为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源头治理,抓住用好战略机会窗口期,做好各项战略准备的主动应对。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曲华敏周学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