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养老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未来的“老”如何“养”,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巴彦淖尔的养老产业发展是如何规划的?10月27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未来的养老服务,将继续普及和完善“9073”养老模式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共有老年人口33.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0.2%,80岁以上老年人有4.4万人。目前,全市有养老服务机构38个,其中公办养老服务机构12个,床位2002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含公办民营)26个,床位4623张。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谢生勇介绍,随着“421家庭”(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结构日益凸显,老人对养老床位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诉求愈发明确。未来我市将继续普及和完善“9073”养老模式,即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自主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90%的老人将在自己家中养老,养老的主体是子女;7%的老人将在社区养老,平时老人住在家里,但吃饭、家政和医疗等服务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的老人完全进入养老院,这部分老人的子女在外地或者上班比较忙,没空照顾老人,还有一些老人自愿选择养老机构养老。
医养结合 也是一大发展方向
谢生勇介绍,由于养老最大的难题是维持健康体魄的持续性与获取医疗护理的便捷性,对医疗服务资源的依赖性,所以,医养结合也是一大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形成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无障碍活动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突破一般医疗和养老的分离状态,实现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并最终将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健康康复和临终关怀等整合从而提供一体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整体养老需求。
金穗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内蒙古首家
“目前,我市在不断推进互联网+社区的智慧化养老,例如金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引进的‘云助养’智慧养老平台,属内蒙古首家,如果有60周岁以上的老人报名,老人的个人信息就会被录入系统,今后就可以利用这个系统体验各项服务,比如就医、订餐、家政等各项服务,系统将反馈每一项服务的工作进度和服务状态,实现了全链条跟踪,从而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效率和老人的满意度。”谢生勇说,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社区养老和农牧养老。
未来: 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 养老服务需求
对于未来我市的养老体系规划,谢生勇介绍,市民政局将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袁雅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