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聊城晚报」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志愿者和唐张氏老人拉起家常。
“谢谢你们来家里看我,以后要常来呀!”8月28日下午,家住聊城开发区大胡小区的唐张氏老人握着志愿者的手,笑容满面地说。
当天,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保障部(简称开发区发展保障部)等单位的党员志愿者通过中康颐养旗下“中康爱邻里”平台线上抢单,最终,抢单成功的10名志愿者来到大胡小区为两位老人上门服务。
记者注意到,志愿者们接手的工单内容以保洁和精神慰藉为主。来到老人家里后,他们坐下来和老人拉呱,为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床被、归置物品,这些暖心的服务,让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8月中旬,开发区发展保障部推出“时间银行”这一新型互助养老项目,很快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该项目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414人,服务活动也正在有序开展。
志愿者上门服务
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8月28日下午5时许,大胡小区唐张氏老人家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进入家门,他们有的和老人坐下拉呱,有的给老人打扫卫生,有的给老人归置物品,这些暖心的服务,让唐张氏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这些“不速之客”,其实是开发区发展保障部的党员志愿者们。当天下午,中康颐养旗下“中康爱邻里”平台发布了一份老年服务工单:大胡小区有两位老人需要保洁和精神慰藉服务。工单发布后,开发区发展保障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东城支行党支部的10名志愿者成功抢单,随后,他们便来到大胡小区为两位老人登门开展志愿服务。对此,记者对其中一组5名志愿者进行了全程跟踪,他们的服务对象是高龄老人唐张氏。
敲开房门并表明身份后,志愿者们就开始为老人打扫客厅、卧室卫生,并给老人整理被褥、物品等。
“老人家,您今年高寿啊?”“103岁啦!”“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就吃粗茶淡饭,儿媳妇包的大包子我一次能吃一个呢!”保洁工作结束后,开发区发展保障部民政主管梁春梅等几名志愿者又坐下和老人拉起了家常,言谈间笑声不断,现场氛围十分融洽。
离别之际,唐张氏老人紧紧握着志愿者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来看我,你们真是太好了,以后一定要常来坐坐啊!”志愿者们在给予肯定的回应之后,便离开了老人家里。
当天,另外5名党员志愿者来到大胡小区101岁老人姚朱氏家里,同样开展了保洁和精神慰藉志愿服务,改善了老人的居住环境,温暖了老人的心窝。
记者注意到,整个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需要上传不少于3张图片,包括签到图片、服务前图片和服务后图片等。服务结束后,平台会对本次的服务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每名志愿者会获得与自己所抢工单相应的时间币。这些时间币,志愿者们可以长期保存,也可以在自己或自己的父母有需要的时候随时兑换成养老服务项目,在平台上面发布工单,让其他志愿者来服务。
注册人数已达414人
新模式初显成效
聊城开发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项目于8月中旬启动,由开发区发展保障部联合青岛中康颐养品牌共同筹办推出。项目倡导志愿者利用闲散时间帮助身边有需要的老人,后端的“中康爱邻里”平台帮助志愿者记录服务时长,并以虚拟货币的形式存储起来;当志愿者或其父母需要帮助时(年龄达60周岁以上),可换取等时的服务。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更多普通人参与到助老服务当中,以有效弥补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力量不足、资源匮乏等短板,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化服务良性循环。
“时间银行”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老人提供“十助一树两维护”多样化服务:“十助”即助餐、助医、助行、助洁、助浴、助购、助急、助乐、助法、助学;“一树”即树立老人新形象,注重老人仪容仪表和穿着得体、居家及院落干净整洁,实现老人个人面貌和居住环境新提升;“两维护”即维护老人权益、维护老人尊严。
目前,“时间银行”注册志愿者数量已达414人,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中,依托该平台开展的养老服务活动也越来越多,这一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效果初显。
“我们这个平台是通过了国家安全评估的,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并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欢迎广大市民群众积极注册。”青岛中康颐养品牌工作人员盛雪告诉记者。
据了解,申请成为“时间银行”志愿者时需要经过审核,内容包括申请者的注册原因、身体健康状况、时间自由状况、有无志愿服务经验等。注册通过后,志愿者可以前往开发区中心敬老院领取统一服装,用于志愿服务时穿戴。
“‘时间银行’的运作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纯公益性质的,通过这个平台,以时间币的形式让大家实现互相帮助。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为打造聊城养老新模式,构建聊城养老新格局贡献力量。”开发区发展保障部民政主管梁春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