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以实施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为契机,坚持“政府引导、机构运作、社会参与”的理念,在郫筒街道书院社区试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初步实现了多元化志愿服务与多层次养老服务的有效连接,及时响应了老年居民日常养老服务需求,构建了友善包容、互信互助的邻里关系,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供需匹配 夯实“时间银行”试验基础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郫都区户籍人口65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15万人,老龄化率达18.69%。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诉求,2020年10月,郫都区选择书院社区作为试点社区,启动“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试点。
需求侧上广泛收集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由社区牵头,联合成都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走访、座谈、抽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和收集社区老年人居家服务需求情况,形成涵盖6个大类、48个小类的多元化项目服务清单,包括助洁、助浴、助餐、康复、陪同出行、形象管理、代办代购、心理慰藉、康养服务、便民医疗等。
供给侧上挖掘社区资源。举办主题宣传活动,鼓励有一技之长的“社区达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以市场化逻辑积极引导辖区连锁品牌生活类服务商家、养老服务机构、医院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结合资源禀赋形成“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供给清单。
搭建实时点单平台。依托中国建设银行“安心养老”——“郫都区时间银行”客户端板块,强化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以老年人易学会、便操作的“一键点单”发布需求,志愿者个人或团队实时接单响应,实现服务精准对接。
积分管理 建立“时间银行”存储机制
要实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需要以虚拟“时间币”的形式建立“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的存储机制,郫都区“时间银行”试点以积分管理方式建立“类银行”的存储机制。
发放原始“时间币”。在郫都区慈善会设立“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基金,通过中国建设银行“安心养老”平台向辖区内空巢独居、高龄失能等特殊老年人发放原始“时间币”,存入“时间银行”个人账户。
对服务项目合理“定价”。在充分征求社区老年居民和志愿服务队伍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服务时长、服务专业化程度、服务稀缺性等因素,对养老服务项目以“时间币”定价。
完成服务等值存入“时间币”。年轻的志愿者、低龄老人志愿者等“接单”完成服务后,服务对象支付等值“时间币”,存入志愿服务账户。
多元参与 实现“时间银行”灵活兑换
“时间银行”的生命力在于流动性。为激发社会广泛参与,郫都区积极推广志愿服务、资源链接、供需转换等有效形式,实现“时间银行”灵活兑换。
引入“时间银行”专业运管机构。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对“储户”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依托社区现有专业社会工作者,负责系统的运行管理,保障服务的专业性,增强“时间银行”公信力。
明确“时间币”兑换规则。以市场化手段引导辖区内的医院、国有银行、养老服务机构、生活性服务供应商、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基金注入资金,同时确定“1时间币兑换0.3元人民币”的兑换规则。
鼓励向特定对象转赠“时间币”。积极引导年轻志愿者向亲人朋友以及社区居家高龄、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转赠“时间币”,鼓励向“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基金捐赠“时间币”。
强化监管 分担“时间银行”兑现风险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由于兑现服务的时间跨度长,存在一定的兑现风险,有些年轻志愿者担心等到年老时无法享受相应服务。为打消参与者的疑虑,郫都区强化体系架构,建立了以“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基金理事会为纽带的监管体系。
政府引导建立“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基金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建立区级总行、街道分行、社区储蓄所,明确各方职责划分、资源梳理、管理运行和监督考核等机制。
利益相关方介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社区召集“时间银行”运营管理机构、志愿服务提供方、社区居民老年代表等召开联席会议,不断梳理和完善《时间银行管理制度》《时间银行用户注册协议》《商家入驻服务告知书》《时间银行服务对象须知》等制度,并负责调处服务纠纷。
科技赋能建立系统监管。郫都区“时间银行”的线上平台由国有银行提供,数据安全有保障。平台部署于建行公有云,提供统一数据安全服务、基础设施维护升级,保证最前沿云技术支撑;采用银行级数据安全策略,保障数据隐私与安全。
郫都区在“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改革发展工作方面作了初步探索,但也存在服务对象需求与志愿者技能之间有偏差、社会行业参与度较低及专业服务不对口等问题。下一步,郫都区将结合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继续加强与高校、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队伍的合作,以更广泛、多元、优质的服务助力老人健康舒心养老。
(李长根) 2021-06-01 00:00:00:0李长根8079701创新“时间银行” 探索互助养老/enpproperty本文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