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11点,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大桥村大桥饭店开始进入忙碌状态。每天,这里都有一群特殊的客人——几乎都是耄耋老人。“老人家,进来吃饭了!”每次,随着老板张成书的几声吆喝,老人们熟门熟路走进饭店里,在最大的一张圆桌旁坐下等待吃饭。吃完饭,老人们并没有急着走,而是继续坐在饭店门口的板凳上,拉家常、晒太阳,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这就是张成书在大桥饭店为30余位农村留守老人开设的“温情食堂”,而这个食堂一开就是14年。(11月20日《重庆日报》)
每天10元钱,每次多个菜甚至10余个菜,30多个老人坐在一起愉快吃饭;吃过饭后,还可以继续在这里拉家常、晒太阳。与时下其它农村老人相比,这些老人一扫农村留守老人孤独、凄凉的场景,只要想想这其乐融融的场景,都感觉温馨无比。更让人温馨的是,“温情食堂”一开就是14年,从最开始的1个人,逐渐壮大到现在的30余人,若非老板张书成有巨大的爱心善行,这很难想象。
这一“温情食堂”有效化解了当地农村留守老人做饭不易、孤独一人吃饭、生活的悲凉难题,是农村一道敬老爱老的美丽风景线,温暖的是这几十位老人的心,化解的是他们孤独的心,值得肯定。但是,“温情食堂”温暖的可绝不仅仅是留守老人的心。
由于时代变迁、工作生活压力等,时下不少的农村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农村、离开父母老人到遥远的城市打拼,有的混的好的还在城市卖房并扎下了根。但这中间有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在农村的耄耋父母的一日三餐等成为他们头疼的大事,钱是一方面,如何让父母老人们吃上及时饭、热乎饭、开心饭,无疑是更加需要考虑的眼前急迫问题。
但“温情食堂”的存在,不仅让当地进城的年轻人少花钱,而且也实现了让老人吃下了及时饭、热乎饭、开心饭,卸下的是这些年轻人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那一块心病,在父母感到温暖的同时,他们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温情食堂”的存在,可以说是时下“居家养老”的一个具体和细化表现形式,这无形中等于为政府分担了养老护老的担子。
据统计,到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4亿人,预计到今年底将达到2.55亿人。这其中,农村老人及留守老人占有很大比重。老年人口的加速增多,不但给具体家庭带来较大的养老压力,而且也给地方政府等养老带来困难。特别是农村养老“短板”更加突出。也正因为这样,各级各有关方面近些年一直在养老方面着力,并有意向农村加力。农村养老难题亟待纾解。
这种背景下,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只要为养老出策献力,切实促进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养老,都是值得鼓励的正能量。如此,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大桥村的这一“温情食堂”,不但是个人自发举办,而且完全是凭个人力量运转,不但不给政府找一点麻烦,而且还切实帮了地方政府养老的忙,在政府看来当然也是一件温暖的事情。
一座“温情食堂”,一道美丽风景线,温暖三面心。在老年社会加剧到来的时刻,这不但值得当地肯定与重视,也同样值得其他地方重视和肯定,并积极采取科学措施,鼓励引导类似的社会养老机构越办越多。
文/余明辉
图源/视觉中国
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 北京头条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