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邵家老爸老妈被几个儿女送到敬老院,这在我们屯子,像是十级台风,掀起了巨浪。
老邵年轻时,是文化大革命忠义干将,在我们这个几十户的屯子呼风唤雨,是镇上红人。
他找的媳妇当然是村花,媳妇漂亮温柔,老邵天天在屯子里大呼小叫革命,叱咤风云,媳妇自己在家从来不出门,因为老邵的原因,出门也没人跟她聊天。
漂亮在那个年代,除了生孩子还能干啥,老邵在几十年里生育了八个孩子,有两个营养不良夭折了。媳妇性格软弱,说话走路都轻声细语,像一个大家闺秀,也不用去生产队干活,天天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把几个小家伙养的干干净净。
这当然引起同村妇女公愤,嫉妒恨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里有私愤,老邵没少整治他们,生产队干活藏奸,会上不好好学习语录,这都是批斗对象。
平时老邵没少得罪人,几个孩子在学校当然也受排挤,没人跟他们玩,屯子孩子个个像土行孙,他家的孩子像地主家的公主少爷。
几个孩子慢慢长大,懂事孝顺,先后也成家立业了。
老两口身体还算硬朗,自己生活,孩子们你来我往,不间断过来送吃的喝的,日子还算平稳。
今年入冬,老两口不愿意自己生活了,天气寒冷,农村需要烧炕烧炉子,老两口岁数大了,腿脚不方便,这时要跟儿子一起住。
老邵把几个孩子找到一起,商量养老问题,三个儿子跟谁一起住,大儿子家远不方便,二儿子住处飘忽不定,今年打算出去打工,只有跟小儿子一起住了,小儿子孝顺满口答应,儿媳妇摔门走了,大姑姐们面面相觑,知道老爸老妈的日子不好过了。
老来难小儿媳妇借口到城里陪读走了,小儿子忙着挣钱,东一头西一头的,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还是没人照顾。
他们又在一起研究,决定一家轮流伺候十天,如果哪个有事,就出钱,从大姐开始轮流转。
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大姐也是住在儿子家,帮儿子看两个孙子,在把父母接过来一起,实在不行,老大同意出钱。二姐最孝顺,可她婚姻不幸福,几离几嫁,现在跟一个后老伴过日子,鸡飞狗跳一地鸡毛。各家都有自己的的难处,兜兜转转,老两口又回到原点。
最后决定送养老院,老两口知道以后,号啕大哭,说啥都不同意,让老两口子能在屯子里炫耀的,就是这几个孝顺孩子,衣服是闺女买的,好吃的是儿子买的,如今要送敬老院,他们怕同村人看笑话,当然他们不可能执拗过儿女,还是被送到敬老院。
老人的归属在哪里如今在农村,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如果把父母送到敬老院,那还是大逆不道,还是让人想不开,还是让左邻右舍笑话,脊梁骨会被戳穿。
农村思想比较老旧,以为把老人送养老院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管不顾。
养儿防老,这是老人们均有的一种传统思想,老人想不开,觉得被家人抛弃,嫌弃自己年老,只能给别人填麻烦。
农村有房有地,生活节奏比较缓慢,真的需要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去吗?
这要分情况而决定的,其实敬老院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地方,如果儿女都有工作,没人陪伴,老人还是很孤单。
经济允许的话可以去私立敬老院,条件会好一点。
住在好一点的敬老院里面还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如果有突发性疾病能及时发现尽快就医。
如果经济能力不够的,不建议去普通敬老院,虽然费用低,但是服务完全不能有保障,在传统敬老院福利院,很多老人还是过得非常孤独,服务人员素质低,耐心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