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凡涉及长期和大资金的人生选择,都需要某种信仰的建立,如果老是“三根阳线改变信仰”,人生就总处于恐慌之中,也积累不起成功的资本。
老被改变的信仰其实就是没信仰,有人说钱能带来安全感,但是不知道怎么赚钱,这就等于没说。安全感源于对事情的把握。打个比方,什么叫投资?能说出完善逻辑的资产配置;什么叫投机?眼红别人赚钱,觉得我也进去捞一笔,但除了掏钱对其它一无所知的行为。
一个无法把握的事不会给人带来安全感,一个人欠了还不起的债,就是源于没有安全感;去赚自己赚不到的钱,还是因为没有安全感,他们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钱。
拿“虚拟币”来说,炒币的人都希望自己炒的是下一个“比特币”,然而目前加密货币的可靠性基本取决于创始人的开发动机。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开发者都是本着技术革新的想法去完善某种去中心化机制,中本聪本人更是坐拥百万比特币但拒绝交易,还隐居了。然而后续层出不穷的“空气币”,其ICO的目的大多是出于个人利益,而想利益最大化,双向绝对控盘是躲不开的诱惑。
释放到市场上的只是少数货币,庄家手里则握着大多数,这样流通币的币值庄家可以随意制定,用随意定出的价格影响正在流通中的币价。想涨价,庄家就用手里的筹码买下市面上的流通币,反正只要一点点;如果有人要做空,就往死里涨价,逼着空方补货。这样就用编造出的价格骗到了买家实实在在的金钱。
想发这种财的人,跟庄家一样心术不正,和那些为了拿金牌,不惜服用让自己少活20年药品的运动员一样疯狂。其实他们什么都把握不了,内心充满恐惧,并以扭曲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如果投资需要的是对长期主义的把握,那养老更像是对长期主义的预见。年轻人不结婚,养老全靠暴富,问题在于,不是AI能不能代替人类生产,而是AI一定不能代替人消费。消费的人少了,生产的动力就变小,生产率就会被人为降低以支撑物价,乃至卖不掉的东西要被扔掉,如果分发给大众,等于做慈善,将摧毁市场。所以越是经济危机,资本家越要倒牛奶。
资本家眼见人口减少,知道唯一保持物价的方法就是人为制造稀缺——人少、产品与服务更少。另一方面,由于GDP放缓,但M2不能同步减少,否则流动性的失控性紧缩会造成更大动乱,因此M2/GDP的值会大幅跃升,导致物价急剧上涨,以至于你辛苦一生理财的积蓄还不够付小时工几回服务费的。
养老金回报率本质上是一个“分蛋糕”问题,尤其在“现收现付”的养老模式下,现代人创造的财富一部分要给付给现在退休的老人,但个人劳动生产率在未来三十年能提升多少是个未知数,劳动总人口下降却是个“已知数”,两者一相乘,就发现蛋糕变小了。
进一步讲,理财的收益取决于经济蛋糕是否能做大。如果大家不工作,只理财,所谓回报率就是空中楼阁,因为没有新增财富与新增货币对应,你的理财实则在“理纸”,一堆贬值到买不了什么东西的纸。
因此养老危机不是你攒了多少钱,而是社会还能创造多少价值养得起越来越多的老人,除非老人有和年轻人一样的创造力与活力,并愿意退休后一直工作,否则我们最好希望到2030年的时候,人们重新愿意生孩子——这样到2050年,这些孩子刚好进入劳动力市场,才能创造消费与财富,保证到那时的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年轻人因为安全感缺失而不敢生孩子,但越是这样,未来就越不安全。解决问题,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但一口口吃还是可能的,比如让大家最没安全感的“房子”、最纠结的“育儿”。不过,真的要和时间赛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