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休计算养老金的时候很多人听说过一个概念叫做“视同缴费”,视同缴费年限一般是指在职工全部工作年限中,在国家实行社保缴费之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时间。那视同缴费年限一年能多领多少钱呢?
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其中“累计缴费年限”中就包含了视同缴费年限,而养老金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那么缴费年限越长的退休的时候核算出来的养老金待遇自然也会越高,所以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会影响养老金待遇的高低。
因为有过视同缴费年限的人都是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正式职工,他们基本上每工作一年的工龄就相当于是一年的视同缴费年限,最终在计算养老金的时候就只能计算成为过渡性养老金。
所以说实际上这些年限他们是没有办法缴费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但缴费年限又是计算养老金的重要数据,为了使这部分退休的中人养老待遇不吃亏,也是为了对他们的一种补偿。国家就出台了按140%(也包括130%~150%)这个区间的缴费基数去为他们计算这段时间的视同缴费年限,以下为具体计算公式:
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为: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x缴费年限x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内养老金储存额÷计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x指数化缴费基数x视同缴费年限x1.4%。
注: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以上就是视同缴费年限的相关内容,因为养老金受多种因素影响,加上视同缴费年限的特殊性,所以年限一年是很难确定具体金额的。视同缴费年限可以获得更高的养老金待遇,因为它的平均缴费指数是比较高的。
因为大家实际在参保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可能很多单位都按照一个最低标准60%来缴纳员工的养老保险,所以自己的实际缴费年限往往没有这个视同缴费年限所获得的养老金待遇高。
康波财经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不对您构成任何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