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杨振宁和翁帆结婚。
很多人一谈到杨振宁,最先谈到的不是他的学术成就,不是他的国际地位,也不是他对于我们国家做出来的贡献,而是与一名比自己年龄小很多岁的女子结婚。
这很悲哀吗?没错,这真的很悲哀。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地看一下:作为世界上第3位具有全面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以及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究竟做过哪些事情。
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关于诺贝尔奖是什么东西就不多讲了,这个成立于1900年的高级奖项,并且在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的认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国际上的专家认可趋势。
而杨振宁是最早的华人诺奖得主之一,杨振宁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这个理论是什么意思呢?非常抱歉,尽管我也是理科生,但是理解起来难度仍然很大,我把这句话的官方释义给大家讲一下,是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
这里面会用到很多很多的科学论证,这其中比如最典型的正负电子的举例,在这里同样不多讲,毕竟咱也不是很懂。
而这个理论证明了什么呢?它证明了粒子世界的物理规律,对称性全都破碎,世界从本质上被证明是不完美、有缺陷的。
而大家都知道在接受诺贝尔奖的认证同时领取奖金的时候,会有一个代表致辞,也就是得站在舞台上说几句话。
那杨振宁说的是什么话呢?有一句话令我特别动容,把它拿出来给大家看一下。
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1971年的回国访问
根据杨振宁给中国的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一文,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有这样一段记载,那就是: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1人。
尽管在此之前,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这个时间是在1964年,有过一小段的争议,但是从之后杨振宁对于我们国家的贡献来看,仍然是非常大的。
在此次访问中国的过程当中,杨振宁除了探望自己的家人之外,还访问了复旦大学、中科院生化所、生理所,北大、清华、中科院、原子能所以及一些工厂医院。
而在1971年的7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并宴请了杨振宁及其亲属。
在此之后的几个小时里面,杨振宁也谈了自己对美国的一些看法,包括大学政策,失业问题,经济等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1971年中美的关系很是复杂,杨振宁此次访华也承担了重大风险,比如在杨振宁访华再次回到美国之后,联邦调查局就多次找过他。
而此次访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1点,叩开了中美之间紧闭30年的科学大门。这一点我就不多讲了,大家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显得有些复杂了,而美国的科技封锁以及知识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两个国家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杨振宁把这个门槛给抠开了,最起码抠开了一道缝。
第2点,回到美国之后,杨振宁进行了好几场演讲。配合着杨振宁在美国的影响力,以及他在科学领域做出来的贡献,这些演讲显得不那么寻常。而很多的美国人正是通过他的这些演讲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且愿意与中国接近。此外,一些美籍华人,尤其是在各个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美籍华人,也受到了杨振宁的影响和鼓励,纷纷开始回国之旅。
第3点,一些积极正面反馈的报告。
因为一些学术性的问题,杨振宁经常被邀请到日本、南美洲、欧洲、东南亚等一些地方,在做学术性报告的时候,一些学者往往要求他做一下对于中国的情况报告,而在这些报告当中对华侨产生了很大影响。
可以说,杨振宁在1971年的访华这一段经历起到了连锁反应,激励了一些海外优秀学者陆续访华。
顺便在这里穿插一句,那就是钓鱼岛问题。这个问题相对比较敏感,我们不拿大标题来讲了,我只简单讲一句,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
紧随其后,他发表了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演讲,演讲引起了异常的轰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除他之外还有两位,在此,咱们不多介绍了。
杨振宁对于诸多高校的影响
不久之后有了一个新的项目,这个项目是什么呢?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
这个交流协议是怎么来的呢?答案是杨振宁,杨振宁利用从上海探亲的机会,与复旦大学的一些教师教授进行了数年的教学经验的合作以及一些项目的推动。
紧随其后,在第2年的时候,杨振宁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版权。这本书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1本版权合作的期刊,也就是环球科学的前身。
在相关词条当中,我们能见到这样一句话,科学美国人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影响了数代精英人群。
顺带着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本杂志,并不是说我们崇洋媚外,而是实事求是地讲:这本杂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它是在1845年8月28日首次出版,在此之后是每周出版,后来又改成了每月出版。
比如2009年的杂志撰写者当中,一共有4位获得了诺贝尔奖;在2005年的时候,平均每个月有555000份在美国发行以及90万份在国际上发行。
这本杂志在当时那个年代里面被认定为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
紧随其后,在杨振宁等人倡议之下,中科大创办了属于自己的首期少年班。
少年班的模式,我们可以简单通俗易懂的认为,是对早慧少年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
当然后期又因为种种原因导致部分大学停止了招生,而目前仍然具有少年班招生资质的是3所高校,分别是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在1981年的时候,杨振宁又设立了CEEC奖金,这个奖金讲起来比较复杂了,简单来说的话那就是从香港和美国募集资金,然后支持中国的各个研究所人员、各个大学去做访问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到90年代初,一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拿到了这个奖金,并且前往美国,而且绝大部分按照规定时间回到了原单位做服务。
紧随其后,杨振宁又建议:外国人认为搞软件的话,15岁到18岁比较有利,在这条建议的基础之上,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除此之外,杨振宁还设立了多项基金,比如在香港发起的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
顺便我再穿插一句,这一句和杨振宁的关系不大,但是和杨振宁的关系很大。
等等,我是不是说错话了?还真没有,我先说完这句话,然后我再来讲: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好的,说完这句话之后,我们再讲另一个话题,命名为杨振宁星于意味着什么?大家可以自己猜一下。
促进中美关系
在1977年的时候,杨振宁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
在不久之后,他又自费花了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出版了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以及其他文章,而在公开信的旁边一侧用中文又写了八个大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在2003年底,杨振宁回到了中国定居,自此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他一直在北京和香港之间来回奔波,因为工作原因。
在2017年的8月26日这一天,95岁的杨振宁正式恢复了中国国籍,成为了中国公民。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曾经对杨振宁作出过高度评价。
顾炳林说,在他担任校长的时候,杨振宁给他推荐了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姚期智到清华任教。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或者非信息专业的学生而言,肯定很陌生,可是如果对于计算机专业有过一定研究的人,就会发现这个人是个了不得的人才。
他曾经获得过图灵奖以及中国教学大师奖等多项荣誉,并且填补了中国计算机学科的空白。
别的不多说了,就这最后一句话的分量有多重,就可想而知。
而根据相关词条显示:在2017年的2月份的时候,姚期智也放弃了外国国籍的身份,成为了中国公民,正式转入中国科学院院士。
借着这个机会容许我再多说几句话:
那就是杨振宁的私人社交圈子非常的广泛,而他个人的形象影响力以及在物理界的地位,导致他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而杨振宁通过他的私人社交圈子为祖国招到了不少国际级别的超强研究者,这对于中国的科研学术界是永久受益的,姚期智仅仅是其中的一位而已。
而根据不完全统计,他一共为中国协助建立了物理实验室超过了60余座,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拉来了近2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
除此之外,他还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了顶级SCI论文30多篇,如果没有一定学术经验的人可能认为这个东西......
算了,我就不多说了,这个东西吧,懂的人都懂,不懂的人我讲再多也不懂,感兴趣的可以查一下SCI是什么意思。
可以说杨振宁早已经不是一个人,他的背后有着一只偌大的团队,而之所以有团队,是因为他在物理学界的超高影响力,他的一言一行给祖国引进了不少的优秀人才。
迄今为止一些戾气较重的话
接下来我说几句------网友们可能经常会说的话,并做逐一反驳,可能反驳的时候言语会有些激烈,还请大家见谅。
第一,杨振宁之所以回中国,是因为他在美国待不下去了。
你在开什么玩笑?别的我不多说,以杨振宁的身份地位和状态来看,他想在任何一个国家获得永久居住都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因为他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顶尖的科学家。
第二,杨振宁在物理学界也没做那么多贡献,根本不值得别人吹捧他。
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说再多也无益。在上面我还说过杨振宁是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们把之一这两个字去掉也不是很过分。
你自己去想去吧,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超高影响力究竟有多么大?如果你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在这里随便地评头品足,而且自认为自己还是个学者的话,那我劝你抓紧时间洗一下脑子。
第三,杨振宁娶了比自己小很多岁的翁帆
然后呢,我想问关你什么事儿?这是吃你家大米了还是掰你家馒头了?轮得到你在这里叫嚣。
再者来说了,这是人家的私人生活的问题,好像也轮不着你在这里说那么多闲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