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养老金,每个上班族几乎都颇为关心。
在一大部分人眼里,在单位上班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毕竟能保证自己年老体衰没有劳动能力的时候有一份颐养天年的钱。
这在注重稳妥的中国人眼里,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就在前几天,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甚至登上微博热搜。
人社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关于疫情影响下,会不会影响养老金发放问题时表示:
在减免社保费政策实施前,人社部门已经做过充分预计和精准测算,能够确保养老金足额发放。
一个例行的发布会,居然会登上热搜,成了男女老少都颇为关心的话题。
说白了,“养老”问题与我们大部分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然而,当我们享受国家政策感受社会进步的同时,时而也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古代人是如何养老的呢?
关于古人养老的文献记载其实很早就出现过。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礼学家戴圣就曾用这样的话来表现“老有所依”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向来以“孝”义传世,从那时候开始,历朝历代的君王们就开始注意到了这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制定出各式各样的养老政策。
我国古代的养老制度在发展到明代的时候逐渐完善,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或许更能体恤民众疾苦,他在吸取前人经验的框架基础上,将他的“养老之政”逐渐推广并形成模式。
洪武元年之时,朱元璋即下诏曰:“詔民年七十之上者,许一丁侍养,与免杂泛差役。”(《大明会典·卷八十》)
意思很简单,假如你家里有70岁以上老人,国家就免除这个家庭一人的差役。
如此以来,就能让家里多出来的这个人能够从事其他劳作,继而多赚一点财物用以奉养家里的老人。
朱元璋当过普通老百姓,他知道农耕时代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全靠土地的收成,因此,养老政策的制定还要从土地上做文章。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渐渐也发现一些问题,就是光靠子女种田来抚养老人的效果并不很好,假如某年某地收成不好,那多余出来干活这个人也没办法,只能跟着一块饿肚子。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又下旨:“今特命有司存问于高年,恤鳏寡孤独者必得其所,笃废残疾者收入孤老,岁给所用,使得终天年。”(《明实录太祖实录》)意思是假如有残疾、孤寡、独身这样的老人,政府就负责赡养。这条政策就比较直接的确定了对于养老政策的“兜底”措施,类似于今天养老政策中对于农村独身老人的各种政策。
而在这条政策之后,又制定了两条重要的补充政策。
第一条是定期给老人发放米、粮、丝绸、棉絮这些生活物资,第二条是修建养老院,所需资金全部由朝廷出资。
如果说之前历朝历代大都是以“孝义”为道德约束作为基准,那么这几项政策的颁布,尤其是养老院的出现,标准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养老正式成为体系。
与此同时,政府在关心完老百姓后,对“公务员”们制定了相应政策:
凡官员父母年七十以上,许令移亲就禄侍养。
父母七十以上的人,如果还在外地工作,就可以回家乡去了。
不仅如此,明朝还像今天一样,对养老体系建立了相应的监管部门。这是因为当时政策制定之初,不少地方官员借此虚报名额,用逝者的身份领取福利。还有的官吏修改家人年龄,领取福利等等等等。
成化十六年,便揭露了这样一起贪污养老福利的犯罪事件
当年户部上了一份奏折,上面提到这样一桩案子:顺天府宛平、大兴二县收养孤老七千四百九十余人,岁赡粮二万六千九百余石,布如人数。近有司不能稽察或任意侵欺,奸弊百出,使孤贫不蒙实惠及滥收冒支者亦多。(《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二百六》)
震怒之下,皇帝责令顺天府、督察院必须严查相关人员,并且严惩不贷。
事后,事发之地的十名县官全部连坐论罪,三十名府衙人员停俸处理。从此,各项制度逐渐趋于稳定。
甚至可以说,现今各种养老制度,包括“五险一金”的雏形,若要溯源,那肯定还得算在大明王朝的头上。
当然了,这些制度放到如今看来,很多方面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它传递出来的方法和价值确实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没有的。
另一方面,抛开这些养老政策本身的用意,从更深层次上来看,朱元璋推行“百善孝为先”的养老制度,建立“老有所依”的福利社会,一方面是自己作为普通民众出身的感悟,另一方面,是想为了大明王朝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而事实上,这对于大明王朝三百年的稳固统治,确实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