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工资待遇不一样,缴费基数不一样,工作年限或是缴费年限不一样,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肯定是有区别的,但是这种区别不是因为是干部还是工人身份的区别导致的,而是由在职时的岗位等级和工资待遇而形成的。
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事业单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个类别。根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别划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即一至十级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由于干部的岗位等级达到了10个,工勤岗位的等级技术工岗位就有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没有等级,所以比较起来就非常的困难,不同的等级之间享受的工资待遇完全不一样,即使干部之间一级职员和十级职员之间差距也是比较大的,同样是工人岗位,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岗位等级的差别就是工资的差别,工资的差别就是缴费基数的差别。
由于养老金是按照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资金余额、退休时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来综合计算的,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工人,如果都是属于编制内的工作人员,不管是干部身份还是工人身份,缴纳的都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也要缴纳职业年金,养老金计算的方式是没有区别的。但由于缴费基数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等级之间,按照本人的实际工资来作为缴费基数,在办理退休时,不但平均缴费指数工资差别很大,个人账户资金余额的差距也比较大,所以基础养老金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缴费基数不但影响基础养老金,同样还要影响个人账户养老金。
由于现在办理退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是属于退休中人,都具体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都需要计算过渡性的养老金,但过渡性养老金的视同缴费系数还要参考本人在职时的职务、职级和技术职称等因素,岗位职务职级高,技术职称比较高的人,视同缴费系数就比较高,过渡性养老金也就会比较高。
从职业年金来看,也是和缴费基数、缴费年限挂钩的,职业年金的缴费比例是12%,其中单位缴费8%,个人缴费4%,全部以个人账户方式管理,缴费基数高,缴费年限长的人,在办理退休时,不但基本养老金比较高,职业年金也是比较高的。当然如果干部在管理岗位上职级比较低,和工人的一级技术工岗位相比,干部的收入水平也会低于工人岗位的人员,最终的养老金工人岗位也许会高于干部岗位,所以只是一般的比较,普通的比较这是得不到准确的结论的。
综上所述,由于事业单位干部从事的是管理岗位,管理岗位有10个等级,工人从事的是工勤岗位,工勤岗位除了普通工岗位以外,技术工等级有5个等级。由于岗位设置等级的不同,干部和工人相比,退休后的待遇谁高谁低,需要根据本人具体岗位等级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