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古代高官退休后,为什么都选择告老还乡而不是留在京城养老
2021-05-21 18:16  浏览:31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在古代每当官员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或者从政环境恶劣的时候,总会用告老还乡来解决,而且从职位上退下来的人,基本上都会回到老家,除非老家没有牵挂的,很少有留在外地生存的。




而和古代相反的是,如今的高官们,尤其是京城的退休之后,大家反倒是大部分留在北京,很少有返回老家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生存模式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所造成的。


现代人家族观念淡薄,独自组建家庭的习惯已经养成,而且首都环境发达,各种资源高度集中,不管是发展事业还是培养后代都是首选,所以当今的官员大都向往在北京养老。




但古时候却不同,首先所有官员基本上都来自于一个文人或者士大夫的群体,在这些人的观念中,“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的理念大行其道,光耀门楣是每一个家族弟子的使命和责任,不管是为了家族的声望,还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告老还乡都是最佳的选择。


其次古人讲究“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般的落叶归根,尤其是那些大家族的人,整个家族的祠堂、祖坟都在老家。按照古人“国之大事唯戎唯祀”的重视,祭祖是人生第一大事,非到逼不得已的时候,是没有愿意缺席家族祭祀的。




讲究入土为安的华夏古代民族习俗,决定了每一个人都把百年之后葬进祖坟当作头等大事,这也使得古人认为不得葬入祖坟的惩罚甚至比死亡都不能让人接受。


第三点,如果说那些正在做官的人事发展壮大家族的主力,那么告老还乡的人,也是发展家族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方面他们能够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家族培养下一代的新生力量,这也就是所谓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另一方面告老还乡并非是个人价值的结束,对于古人来说,为官不过是谋生和实现自己价值的一种途径,青史留名反而是最高的追求。




所以他们在回到老家之后,没有了案牍之累,反而可以静下心来,要么著书立传播道义,要么传道受业为人师,将自己终生的理念发扬光大,为“既往圣之开来,开万世之太平。”的毕生大业继续添砖加瓦。


第四点,古人的家族观念不仅仅体现在情谊上,还有利益上也是如此,以古人视土地如命的观念,那些富裕的官员告老还乡之后,往往会购买土地,一方面给家族的祭田增添底蕴,一方面为自己的后代们攒一些传家的土地。




或许我们现在很难理解古人那么坚定的家族观念,甚至有些时候家族观念都有些不近人情,但没有体验古时的生存环境,就要不要随意地发表观点,看看古代的法律,最重的那条,明成祖朱棣发明的诛十族,还有动不动夷三族,灭九族。


你认为你去当官就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吗?发了俸禄又不给别人,凭什么让别人和你一同承担政治风险?唯有将整个家族所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大家有力一起使,有福一同享,有难一同当,才能让家族兴旺发达,才能让出仕的子弟不至于孤立无援,才能让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心向家族,因此在古代,族长的话甚至比亲生父亲的话还要管用。




总结:而且告老还乡的官员对于国家还有一定的政治作用,那就是告老的官员往往会在家乡作为德高望重之宗老或乡老,为了调解邻里矛盾,安抚同乡民众的情绪,为老乡向朝廷反映基层民众的需求,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而且自宋代之后,但凡为官的,都是经过科举考验杀出一条血路的,所以告老的官员对于地方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可以为新鲜血脉们提供文化的教导,做官经验的传授,为人做事的指点,所以官员告老归乡可以说是官员和朝廷、家族、相邻们四方面的共同需求。


发布人:f14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