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Tina育儿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自从开始做自媒体,除了每天写稿之外,感觉都与世隔绝了。周二的时候,跟老妈一起相约去做美容养生。老妈今年整60岁,平时在家除了帮忙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之外,偶尔会跟着跳广场舞的那些姐妹们出去散散心。
陪老妈做完美容养生之后,我们娘俩儿又去饭店吃饭。点餐的时候,老妈看着菜单又开始心疼了……我有点生气说:您想吃什么就点什么!我请客!
老妈一段话,让我顿时感到无比心酸:妮儿,你妈我是省惯了。你们小时候,咱们家连大米都没有,天天给你们做棒子渣粥,蒸窝窝头,肉都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妈还是想着,能省就省点。
我,顿时鼻子一酸,眼泪打个转,又硬生生憋回去了。6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从粮食短缺,物质贫瘠的年代过来的。他们的观念,想扭转可能会有点难度。
所以,我们至少能做的就是,每天抽时间陪伴他们,聊聊天,另外在外面请他们吃饭做到最大程度不浪费,理解他们的观念,这或许就是对她们最好的孝敬方式了。
中国老年人数量已经破亿,养老成为大问题。
近日,一则关于“废物式养老”的故事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什么是“废物式养老”呢?分享一个故事:
丹丹在家乡所在的省会城市结婚,生子,落了根。便把妈妈也接了过来。因为是单亲家庭,丹丹一直觉得妈妈为了养她付出了太多。甚至妈妈都有几次可以再组建家庭的机会,都为了丹丹放弃了。
妈妈来了之后,丹丹体贴入微,还请了保姆,让妈妈吃好喝好睡饱,不让她干重活。孩子也尽量不麻烦妈妈带。
有一天,妈妈对丹丹说:我在你这里住不惯,我还是回老家吧。丹丹很不解:在这里,你就享受美好时光就可以了。什么都不需要你做,为什么还要回老家?妈妈说:我其实并不是什么都干不了啊!整天在家,反而感觉自己像个“废物”一般了。
丹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时自己考虑得——让妈妈什么都不干,就来这里养老,可能过于极端了。
从那以后,丹丹同意了妈妈的观点。辞退了保姆,并开始有意识地给妈妈规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接送孩子,家务活等等。没想到,妈妈反而比什么都不干的时候更开朗了一些,也在楼下认识了一些接送孩子的阿姨,经常相约买菜,聊天,做做晨练。
除了“废物式养老”,还有一种陪伴名义的“啃老式养老”。
所谓“啃老式养老”,简单来说,就是跟老人一起住,吃喝住都是老人买单;看孩子也是老人的事情;小两口反而潇洒自在,工作日该上班上班,周末休息该聚会聚会,该休息休息,该怎么美就怎么美,家务活一概不管不问,也不给老两口养家糊口的生活费,甚至还给老人家要钱花……
目前这种模式的家庭也不在少数,给老年人造成的压力其实还是蛮大的,也让很多老年人心中怨气颇深。尤其是婆婆和儿媳之间,矛盾会加重;不利于家庭关系,而且在这种一家三代人人生活在一起的模式,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也不利。比如说,发生了某些问题之后,各自有各自观点,会导致孩子对事情的判断出现误差。
这两种养老方式,就目前看来,其实走了两个极端。
我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是:我们和父母,不远不近,互相照顾;每天有陪伴聊天;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圈子;我们也有自己的圈子;需要老人帮忙时候,招呼一声;老人需要我们帮忙的时候,也招呼一声;相互的独立又相互照应,同时不过分干扰对方的圈子。
这才是理想的相处模式。
当然,随着社会进步,一些地区出现了“抱团养老”“互助养老点养老”“养老服务中心养老”“医养康复中心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等等等。这些养老模式,为老年人群提供了更便捷更人性化的养老模式,也让老年人不过分依靠年轻子女进行养老。相信随着80后一代人的逐渐进入中年,老年,这些养老方式可能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化。
总之,养老是家庭要考虑的问题,教养孩子也是家庭要考虑的问题。人民日报夜读文章有一句说得很好,人生三境界: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宽,晚年时看淡。也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
关于养老问题,除了老年人自己要做好规划之外,年轻人对待老人的养老问题也至关重要,毕竟会影响将来孩子对待我们的态度。给孩子做榜样的力量,是家长一生要做的事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希望看完我的文章,能给您的育儿之路带来些许启发和帮助……
关注我@Tina育儿,查阅更多精彩热文。
53岁“冻龄奶奶”,跟儿子被误认情侣,27年前照片曝光被称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