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有解思维”看淄博③丨“一餐热饭”破解养老之难 农村养老的桓
2021-08-25 16:34  浏览:1771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01:12



民办养老院条件虽好,但普通百姓承担不起高额的养护费用;公益性养老机构费用低,却又无法对乡村老人产生太大的吸引力。两难之际,“一餐热饭”成了破题关键。


针对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11.78万的现状,桓台县民政局以“长者食堂”为切入点,坚持“有解思维”,以实打实的办法、超常规的努力,通过“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全面覆盖”等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党建+信用体系+长者食堂”机制,有力推动了基本民生向品质民生的转变。


“目前,全县8个镇131个村已开工建设,77个村开始运营。现在每日为3000余位老人提供一餐热饭,今年以来已提供用餐服务约达10万人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预计年底前,将建成投用131个,辐射220个村(居)。”8月24日,桓台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凤鸣在接受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时说。


标准化建设之余,桓台县“长者食堂”探索的反哺式增收模式、按照“一村一策”打造的“村办民营”模式,又为社会资本的涌入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制度基础。


至此,从解决“一餐热饭”到实现乡村振兴,桓台县蹚出了一条乡村养老的“进阶之路”。


鲐背老人的“幸福经”


2021年,93岁高龄的王树珩再次握起“狼毫”,手臂虽已布满岁月的痕迹,但写起书法来,依然苍劲有力。


王树珩所在的桓台县宗王村是附近有名的“文化村”,自19世纪末以来,兴教办学便已在宗王村蔚然成风。历史让王树珩错失了受教育的机会,却也让他格外重视子女的教育。


时间让王树珩的子孙都走出了村子,却也让这个家族曾经的掌舵人盛年不再。与多数人一样,王树珩渴盼子孙成才,更怕自己成为这个小家的“负累”。


“孩子们负担太重了,我跟着他们去城里住,他们就得照顾我,我自己在家他们又要担心我的饮食起居。”


在王树珩的话语间,曾经那个撑起整个家的“大山”,如今俨然成为了一个“累赘”。王树珩心里很不是滋味。


兀自念叨着,时间便来到了田庄镇“长者食堂”建设的2021年。下辖30个村子的田庄镇总人口约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1.3万人,而作为田庄镇有名的大村,宗王村仅80岁以上老人便有149人,为解决以宗王村为代表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田庄镇在桓台县民政局的统筹下,建设了可供村里留守老人吃饭的“长者食堂”。村里80岁以上老人都由村里免费提供午餐。


在“长者食堂”的带动下,宗王村的老人身体和心情都有了更好的改变,用王树珩的话说,“午饭免费吃,而且饭前还有健康教育和文艺演出,现在生活习惯越来越好了,孩子们也都可以安心工作了。”


田庄镇宗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树祥介绍,宗王村“长者食堂”以“村办公营”模式为主,通过“政府补贴+村集体出资+爱心企业和爱心个人捐赠”,解决初期运营的资金问题,并不断探索增收途径,以培养“长者食堂”的“造血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运营。


“如今宗王村已摆脱单一的以房屋租赁和土地租赁实现村集体收入的模式,通过企业入村、在闲置土地上种植蔬菜并销售等方式获取持续稳定收入,此外,宗王村还计划成立豆腐坊,用于供应‘长者食堂’及对外销售,打造新的‘增收点’。”王树祥说。


以“长者食堂”为突破点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免除外出打工年轻人后顾之忧的模式在桓台县田庄镇并非个例。据田庄镇人民政府副镇长于晴介绍,截至目前,田庄镇已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建成了10家“长者食堂”,年底前还将建成4家,以充分解决田庄镇农村留守老人“一餐热饭”问题。




独居老人的“供饭圈”


无疑,以村为单位建设的“长者食堂”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老人“吃饭难”的问题,然而在桓台县,还有着数量不小的经济薄弱、人口较少、留守老人占比大的村庄,如果仅以财政补贴为主要资金来源,“长者食堂”能否长期坚持、良好运营,令人担忧。


“有解思维”之下,桓台县坚持“一村一策”,探索推出“长者食堂助餐服务点”模式,依托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养老机构、专业组织、中心村“长者食堂”等,为中心村附近不具备建设“长者食堂”的村庄配餐至助餐点或老人家中,以满足各村老人的用餐需求。


据桓台县马桥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张勇介绍,“长者食堂助餐服务点”单个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能够保障30人以下聚餐。如今马桥镇已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800余平方米“长者食堂”配餐中心,并引入养老机构市场化运营,可为周边2000名老年人提供配餐送餐服务。


而对于有条件的村庄,桓台县则推出“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模式,通过盘活整合村内文化大院、闲置学校等资源,打造新型农村幸福院。


据桓台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凤鸣介绍,为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一餐热饭”需求,桓台县以“拿事当事”态度深入调研、通盘考量、谨慎推进,统筹考虑镇村经济实力、人口数量、群众需求等因素,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为确保“长者食堂”高效有序运营,实现桓台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桓台县积极探索并打造出“村办公营”和“村办民营”两种运营模式;为提供优质就餐、送餐服务,确保老年群体真受益、得实惠,目前,桓台县将建档立卡贫困户、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其中60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8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并为身体不便者提供送餐服务。


“目前,全县8个镇131个村已开工建设,77个村开始运营。现在每日可为3000余位老人提供一餐热饭,今年以来已提供用餐服务约达10万人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预计年底前,将建成投用131个,辐射220个村(居)。”孟凤鸣说。




乡村养老的“进阶路”


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如何破解乡村百姓养老难题,无疑是许多城市决策者无法绕开的话题。


在乡村振兴建设行动全面启动的第一年,桓台县为何将乡村养老的重点放在“长者食堂”的建设上,将主要精力用于解决农村老人“一餐热饭”问题?


8月24日,桓台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学芳告诉记者,民办养老院条件虽好,但普通百姓承担不起高额的养护费用,而公益性养老机构又无法对乡村老人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只有让老人‘走出家门’,才能谈后续的养老问题,而通过提供免费的午餐,便可充分调动起老人积极性,而餐前半小时的健康教育,则在改善老人生活方式的同时,让老人产生思想的转变。”


据李学芳介绍,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建设的“长者食堂”均配备必要的用餐设施和水电暖等设备,配备适老化餐桌(餐椅),而在“长者食堂”基础上延伸打造的“农村幸福院”,因地制宜建设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康复综合服务场地、蔬菜大棚、露天菜园等。


与此同时,“长者食堂”探索的反哺式增收模式、按照“一村一策”打造的“村办民营”模式,又为社会资本的涌入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制度基础。事实上,专业养老组织已然在日常服务中融入了医疗康复、家庭照料等服务内涵,并围绕老人需求延伸出“一条龙”式的养老基础服务,而通过这些项目,又可以反哺到长者食堂上来,实现自我“造血”。


李学芳表示,桓台县“长者食堂”模式起初虽更多地是考虑解决农村留守老人“一餐热饭”问题,但结合现有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掘农村养老资源,以“长者食堂”为破题点,解决城市养老问题,以养老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完全具备可行性。


“下一步,我们也将在继续完成‘长者食堂’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寻找‘长者食堂’更多盈利点,并积极探索乡村养老的延伸服务,努力打造以居家养老为主的乡村托老所、居家幸福院。”李学芳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景阳 李振兴 报道)


发布人:2a0d****    IP:120.244.68.***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