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老人反映,每年民政局都会向9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服务券,凭券每周有阿姨上门为他们打扫卫生、洗衣服。但元旦过后,服务券突然停发了,老年人的家政服务也就没了着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元旦过后
家政阿姨迟迟不上门
“从这个月开始,没有人来打扫卫生了。之前是社区每个月发4张票子(服务券),等于说一个月4趟打扫卫生,时间是2个小时。今天去问了,社区说这个事情是街道的民政办在管的。”市民钱先生告诉记者,他母亲今年93岁,一个人住在百草园社区,儿女定期来看望。以前阿姨上门打扫卫生,也会跟老人聊一聊,现在家政阿姨突然不上门了,母亲很着急。
儿女们从社区了解到,塔山街道从2021年1月开始,针对90周岁老年人的服务券不再发放了,民政部门说要换个形式,目前正在衔接,需要家政阿姨上门服务的还要再等几天。塔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她们也是在2020年年底接到的通知,说今年要换个模式,总体工作由越城区民政局负责。
究竟是什么样的新服务模式,还需要多久的协调?记者联系了负责此事的越城区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盛安邦告诉记者,2021年开始,越城区对70周岁以上及90周岁以上的居家养老服务做了调整,取消以往的服务券模式,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只享受助餐服务,90周岁以上老年人是上门助洁、助浴。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再按次数,而是实行计时服务。
江苏悦华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家政人员上门贴码定位
“计时服务是利用二维码这个载体来实现的。一个二维码弄好以后,比如我张三是一个服务对象,阿姨上门你扫一下,我9点扫一下,开始服务了,9点45分,那我结束了。这个时间后台就有记录了。”盛安邦告诉记者。
据了解,实行扫码计时服务后,根据定位,后台可以看到阿姨实际在老人家里工作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服务时间不够的情况。每次45分钟,一个月可以提供360分钟,时间不到的可以累计到下个月。
今年越城区的17个镇街全面铺开,目前二维码已经发到5家服务公司,只要服务人员上门操作即可。
进展缓慢
阿姨遇到智能“拦路虎”
为什么家政阿姨还没有上门服务呢?对此盛安邦表示,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发现大部分家政服务人员年龄偏大,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目前所在的阿姨群体,操作智能化的东西,她要有一定时间来消化,或者说熟练。我昨天碰到一个55岁的阿姨,她都弄不清。还有一个阿姨,关机都不会关,跟她儿子吵起来了。”盛安邦说。
据统计,目前越城区90周岁的老人有4000多人,临近年底,清洁需求增多,怎么做才能尽快满足老人的需求?盛安邦表示,他会督促服务公司尽快上门,先做好贴码定位,以及向老人的解释工作。“让老人知道这个事情还是在延续的,没有停掉。月底能否完成相关的对接工作,我只能说我争取一定给他完成。”
深层问题
家政市场积弊已久
钱先生向我们反映后,记者帮助联系了负责该片区的养老服务公司——江苏悦华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并跟随工作人员帮她办理了贴码定位服务。两天后家政服务人员进行了第一次上门服务。
记者了解到,今年共有5家养老服务公司中标,负责越城区17个镇街的居家养老服务。临近月底,越城区第一轮上门服务还没有完成。由于进度缓慢,5家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也已经被“打爆”。
不少市民提出质疑,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家政人员也大多年纪较大,对智能服务接受比较慢,越城区民政局为何不提前启动相关工作?为什么要在年底任务重、人员少的时候匆忙上马呢?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越城区民政局局长陈继瑞,他解释说,前一轮服务券的使用期限到2020年12月31日,新一轮的工作从元旦开始,但前期相关信息他们已经告知了中标的5家养老服务公司。
陈继瑞表示,居家养老智能化服务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绍兴家政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在使用智能设备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今年首推智能监管,也是倒逼居家养老服务公司进行自我优化。“我们希望通过现在用这种智能手机,智慧化的手段,迫使他们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还有年龄能往下降一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现实问题难以很快解决。绍兴市仁本居家服务有限公司去年也是服务公司之一,今年中标后,他们及时与原来的家政人员进行对接,人手问题快速解决,但这些家政人员的智能化操作问题依旧是硬伤,另外还存在沟通方面的问题。
家政人员帮老人剪指甲
“还有语言上面沟通不了。我们当时也去考察过的,外地招进来的是年纪轻的,都会用智能手机,绍兴的老人,本来外地话听不懂,普通话也听不懂。他们必须要本地的阿姨去服务。我们绍兴在服务的阿姨都是周边农村的阿姨。原来都在用老年手机。现在智能手机电话都不会接。”负责人陆文芳告诉记者。
浙江金色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是今年新中标的服务公司,负责700多位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是服务人数最多的公司,因此面临家政人员紧缺的问题。年纪偏大的熟练工都招不到,年纪轻的又不愿意加入,现在只能加大现有人员的工作量。
解决方案
边上门工作边培训
越城区民政局召集5家居家养老公司以及技术平台开展对接会议,沟通解决目前遇到的相关难题。对接会上,针对操作难题,绍兴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表示,他们接下去会将程序进行更加清晰、简便的适老化调整,同时他们还可以帮助开展培训,让家政人员尽快熟悉。
负责人赵忠伟说:“你们可以在你们公司里把人员集合起来,我们上门来培训,或者到我们这里来培训,都可以。我们已经做好在第一个月做技术支持的准备。”
会上,一些养老服务公司表示,打卡操作毕竟只是入门,关键还是上门为老人做家政服务。家政工作要先快速做起来,后期的智能计时结算,再与平台逐个磨合。“现在就是阿姨都是在免费做。目前一两个月,哪怕免费都要给他们做。”绍兴市仁本居家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陆文芳说。
越城区民政局局长陈继瑞表示,接下去他们也会及时和各方进行沟通,遇到问题配合解决。希望老人和家属能体谅理解。
新闻锐评:“智能化”不能抛下老人
2021年开始,越城区对70周岁以上及90周岁以上的居家养老服务做了调整,取消以往的服务券模式,采用服务对象上门扫描二维码计时工作的方式。这本来是一场社区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变革,但却让越城区4000名90周岁以上老人服务的养老人员们乱了手脚。
以效率和考核为目标的“智能化”,最终效果却适得其反。其背后原因,是近年来频频被关注的“老龄智能化”问题。从菜场买菜、医院挂号的非必需选项,到各类码等的各种大数据管理模式诞生的必需“标签”,“智能化”骤然在老年人面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们还没适应,就被推着踉跄前行。
“适老化”已经成为与“智能化”并行的一个热词,近年来,无论是参政议政的两会代表,还是具有产品开发能力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不断致力于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跟上智能化时代,但无论如何改造界面,优化系统,老年人天然对智能化的隔阂,让他们始终不能完全融入这样的生活模式。
扫一扫二维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最简单不过的事情,是我们在这个智能时代里最为本能的一种生存技能,但是对于很多至今仍然用着传统手机的老年人和大龄社区服务工作者来说,却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超越其几十年生活经验的新生存考验。
智能化时代无疑可以带来效率的极大提升,但对于老年人这一群体,却不能唯“效率”论,更不能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是“简单”的技能强加给这群人。在“智能化”之外,我们应当依旧为老年人留下一条传统的路径。
信息来源:越牛新闻、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