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孙茂寅 通讯员 李兴波
财源街道聚焦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按照“试点先行、软硬同步、放管并重”的原则,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探索运营社会化、主体专业化,又建立定期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把握建设标准化、服务精准化和方式多样化,实现了社区居家养老水平的整体提升。
聚焦“规范”,探索建设标准化。按照“一站、一所、一中心、一大学”的建设标准,完成了后七里社区、松园社区2个试点省级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创新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严格服务站面积100-150平方米,设置服务预订、老年产品展示、健康保健体验和休闲茶座等4个功能区,配置专业管理人员,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志愿服务、互助服务、养老产品展示、养老设施体验等服务。完善托老所功能。扩充床位至20张,完善娱乐设施、呼叫系统、按摩设备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并逐步向全托服务完善。升级老年人活动中心。升级原老年人活动中心,增设摄影、乐器等娱乐设施,并定期开展舞蹈、戏剧等老年娱乐活动。建设特色社区老年大学。因地制宜建立了特色社区老年大学,开设了“德苑诗词社”、“民乐坊”、“花鸟坊”、“乡贤社”、“最美夕阳红摄影室”等12个特色课堂,有公益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政府购买形式聘请专业老师定期为社区老年人授课。
聚焦“创新”,探索运营社会化。创新手段,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养老服务中心向社会化运作方面发展,增强自身盈利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满足老人多样化、个性化养老需求。与专业养老机构湖南康乐年华养老产业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共同运营后七里社区、松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行总部统一管理、单点运营,实现了统一品牌、统一平台、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培训、统一采购“服务七统一”。
聚焦“群体”,探索服务精准化。养老服务中心对老年人登门摸底、登记造册,按服务需求对老人进行分类,列出服务清单,做到“按需配菜”,力求一一满足老人需求。对老人实行精准化管理,在每个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安装了门禁打卡系统,当老人进出服务中心时,只要将“老年专享卡”在门禁系统上轻轻一刷,老人身份就得以确认,实现老年人活动情况的动态精准管理。为监测老人健康状况,智慧养老健康监测站工作人员通过现代化医疗设备对进入养老服务站的老年人进行基本健康信息显示、数据采集,对于健康状况超出正常范围的及时提醒并短信通知其家属。
聚焦“全面”,探索方式多样化。引入具有专业居家养老服务资质的湖南康乐年华养老服务产业集团作为运营主体的同时,激励泰安市摄影家协会、烹饪协会、书画协会、舞蹈协会等各类专业服务组织为老人提供各种不同兴趣爱好培训,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运营主体通过自有员工提供专业服务、招募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联络社区提供社区服务,以及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实现服务方式多样化,逐步将政府兜底保障转向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