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常州历史,熟悉常州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我将陆续分期从一些常州地方文化书籍中,精心编辑出一个系列的常州之最。因平台文字有限,每期尽量篇幅精短,通俗易懂。本文已发布了三期,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关注,但在其它平台(如百度、网易)分享时,请网友注明来处,以便于本作者即时与大家相互学习交流,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本文为常州之最系列第四期。
最早编选中国诗文总集的人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是常州著名文学家萧统主持编选的36卷《文选》。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公元502)立为太子,未继位即卒,谥照明,称昭明太子,因此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此集散佚后,后人再辑称《昭明太子集》。
萧统自幼喜爱文学,博览群书,对历代文学作品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招聚文人学士刘勰、王筠、陆陲等人集于东官,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先后选录自周代迄于六朝七八百年时间,计130位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诗文辞赋700余篇,分三十七类,使不同时代的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赖以保存,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
选录标准上,萧统把经、史、子和文学区别开来,大胆地把它们排除在文学范畴之外,只是对史书中“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才入选进去。赞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辞藻华丽,声律和谐的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在《文选》中占了相比重,诗歌也都选对偶诗句比较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陶渊明等人平易自然的诗篇入选较少。它是各家代表的总集,阅读比较方便,《文选》成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必修书。杜甫教其子“熟精文选理”。
最早获奖的地产名茶
常州的金坛、溧阳生产茶叶,始于唐代。金坛、溧阳丘陵山区土地肥沃,风景秀丽,松林葱郁,翠竹茂索,水库碧波,蒸汽升腾,云雾弥漫,空气明净,形成得天独厚的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加上省内领先的茶叶加工技术,生产的茶叶茸毫细嫩,条索微曲,色泽翠绿,汤色碧而明亮,滋味醇而有回味,气味清香而悠长。
金坛茅山青锋1984年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为全省茶叶行业唯一的国优银奖。此后,金坛的雨花茶、雀舌茶、银芽茶、旗枪茶,溧阳的南山寿眉、水西翠柏、沙河桂茗、前峰雪莲、竹箦碧螺春等相继于1985年、1986年在国内、省内狭奖。茅山青锋于1983年由国营茅麓茶场研制成功,外形扁平,挺直如剑,匀齐光滑,色泽绿润,嫩香高爽,汤色清澈绿明,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
出进士最多的城市
宋代常州出进士226人,取士率为同期全国进士总数36804人的2.2%,为常州历代进士总数的51%,居全国出进士最多的城市之列。
宋代常州出进士最盛的是熙宁三年(公元1020年),出34人;熙宁六年次之,出31人;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政和三年(公元1112年)又次之,分别出23、22人。该4年计出进士110人,占宋代常州进土总数的14%。其中大观三年常州府出进士53人,取士率为全国录取总数300人的17.6%,一时全国轰动。
该年宋徽宗特赐“褒诏”,日“进贤”,并给常州郡守、府学教官各晋升一级。为纪念这件盛事,郡守徐申于状元桥南建进贤坊,旁建荣赐亭。现在均位于原常州府中学堂遗址、现常州市二中校园内。
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
宋咸淳《毗陵志》30卷,宋史能之纂,宋刻本已少见,明刻本北京图 书馆存(残),清嘉庆二十 五年赵怀玉刻本,京、津、沪、宁、常、锡均存。
最早的书院
北宋崇宁年间(1102- 1106年),受学于程颐的周恭先在城东乡夹城图创办城东书屋,后因从游者日众,原舍狭小,另建城西书屋,元初改名为龟山书院。
最早的粮库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常州郡守俞竣在县治府桥南街东面始建籴纳仓,仅有3个仓廒。绍兴八年,郡守王缙又增建8个仓廒,另建厅屋之楹,作为交纳全县漕粮之用。
最早的石级码头
玉带河皇粮库码头,建于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码头附近还建有漕仓10余间。
仅存的季子祠遗址
季子原名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公元前547年封于延陵。季札以道德高尚、多闻知礼、信守诺言闻名于春秋时期,曾多次辞让王位,几度出使中原诸国,是杰出的政治家,连孔子都很佩服他。死后被封为嘉贤大帝。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建了很多庙和祠堂。据宋代《咸淳毗陵志》记载,那时延陵季子庙有三处:南庙在晋陵县东郭外,北庙在武进县博落坡,西庙在润州曲阿(丹阳县),常州的季子祠有三处:一处在郡学讲堂东,一处在通吴门铁冶巷,还有一处在天庆观(即玄妙观),都已毁废。现存的唯一一座季子祠遗址在人民公园内,是一座小亭子,里面有块碑,上面有季礼的像。这个遗址是明代供武七年(公元1374年)常州知府孙用移建的。
最早的清真寺
常州清真寺,原名真教寺,建于明初。明万历年间知府马化龙重修。太平天国时,该寺毁于战火。清同治八年,在原寺基上建围墙。同治九年,盖大殿3间。同治十三年,添建水房等,并将大门设在双桂坊,定名为清真寺。1958年,按照一般清真寺大门朝东的特点,将大门移建于公园路。
最早的中药店
童宁远药店创办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原名童宁远堂,创办人童浩山,地址南大街11号。民国26年11月,常州沦陷,该店房屋、货物均被焚毁。翌年秋,在原址草草复业。民国28年春,在废墟上重建新屋,扩大门面,恢复营业。民国35年,由于老板兄弟纠纷,三开间门面一分为二,南面改名为童宁远南号,北面改名为童宁远元号。1956年1月,两店合并,取消南号、元号,恢复原店名。
最有名气的梳篦店
真老卜恒顺梳篦店,坐落在古运河畔篦箕巷60号,专门销售常州梳篦厂等单位生产的各色木梳篦箕。这家梳篦店开设于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第八代传人卜仲宽。
从开办起,该店一直是 一开间单门面, 前店后作坊,店堂内前后各有一块招牌, 前面的一块上书“真不二价”,后面的一块上书“真老卜恒顺梳篦店”,柜内货架上方有块横匾,上书“二百余年老店只此一家”,3块牌子的字均用真金制作。店门口挂着用生漆真金制作的大型木梳和篦箕,年长日久,油漆脱落却从不翻新,以示老店。店门前建有过街棚,以13根椽子为标识,历代从不修葺变更。老顾客叫小辈来常州采购梳篦,只要记住以上标记就是真老卜恒顺梳篦店。清同治年间,武进知县曾为该店写告示牌,意是“该店为祖传老店,声誉久著,同行业中不得以异字同音作店号进行仿冒,违者将受惩处”。
该店产品因选材优良,技艺精湛,质量上乘,信誉卓著而驰名中外。清光绪年间,梳篦精品进贡朝廷,获得“官梳名篦”美称。清朝所需贡品梳篦绝大部分是在卜恒顺选购的。1915 年,该店产品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和平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至1949年,共获得国际国内金银质奖10余枚。民国初期,篦箕注册使用白象商标,并在扬州谢复春、杭州孔连春、汉口戴春林等设专柜经销。1953年, 卜恒顺联合6家大型梳篦店,成立大陆梳篦产销联营处。梳篦产品已经过四代的发展过程。第一代是单纯的日用品;第二代是日用品与工艺品的结合,如天鹅梳、熊猫梳、金鱼梳等;第三代是艺术欣赏品,如四大美人、十二金钗、京剧脸谱等;第四代是发饰和胸饰产品,如扇形梳、牡丹插梳、蝴蝶对梳等。梳篦品种有220多种,销售到美、英、日、德、加拿大、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7年1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在整治运河中,把篦箕巷改建成购物兼游览的具有古建筑风格的商业步行街。真老卜恒顺梳篦店拆除后,专门建造了一座篦箕楼,依旧打着原来的金字招牌。
最早的育婴堂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常州慈善人士在西横街建育婴是,专司育婴慈善事业。乾隆七年、同治五年曾两次重建。民国初,在东横街复建。
最早的养老院
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年),常州地方人士在东门外直街创办老人院,收养病弱残废孤老,民国初改为救济院,解放前夕在院老人24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
最早的粮行
大陈粮行开设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开办人陈茂林。
最早的木行
常州最早的木行,据屠氏宗祠发现的碑文记载,大约始于清嘉庆年间,为屠明安所开的屠源丰木行。它位于北门外天祥桥。
屠氏最早为安徽婺源“山客”(从事木材长途贩运)出身,早年因为皇廷采办木材得到朝中高官恩宠,靠官托势起家,领到了很少由户部颁发的 “牙贴” (营业执照)。 有了“牙贴” 后,就可以成为中间商,设“牙行”(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木行)从事买卖。
屠氏为什么来常州定居设木行呢?这主要得从常州的水域环境说起。首先,常州水系运输极为方便,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特别是常州的水质最适宜储存原木。因为常州运河段水源来自长江,水混含有泥沙,流至无锡洛社附近,就与太湖水溶合逐渐变清了。原木浸泡在清水中,容易发黑,产生青苔腐朽,不利于长久保存,而停泊在含有泥沙的黄水中,反有利于木材养护。所以在解放前,常州的木行特别多,木业尤为发达,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常州最初的木业为屠氏垄断经营,可谓“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它不仅满足本地木材需要,还从事批发经销到宜兴、溧阳、金坛、湖州等地,成了附近诸县的材集散地,达到日进斗命,后来有人把该木行所在地“沟巷”改称斗巷,延续至今,屠家由此一跃成为常州的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