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女人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是出身,第二次是婚姻,最后是自己。好的出身,可以让女人活在没有物质烦恼的世界里,从而提高女人的择偶标准,让女人在婚姻里获取优越感。好的婚姻,能让一个女人感到幸福和满足,哪怕七老八十,也依然保有那份难得的天真和烂漫。以上两点都不具备?不好意思,你只能靠自己。诚然,不是每个女人都有幸生在好的家庭,又恰巧拥有一段好的婚姻。而好的自己,似乎也只是逼不得已后的选择。
女人“注定”奉献的一生
电影《我这样过了一生》中,桂美过了待嫁年龄,却依然等不来未婚夫的消息。
无处可去的她只好寄住表姐家,每天卖力干活,忍受表姐的指使和表姐夫的觊觎。
面对毫无希望的等待和不得不寄人篱下的窘迫现状,桂美应下了表姐为她安排的婚事。
和桂美结婚的是带着三个孩子的中年男子侯永年,新婚之初,侯永年待桂美还算贴心。
日子久了,侯永年嗜赌,不思进取的一面逐一表现出来。
他不仅因赌博丢过工作,还把桂美借来准备生孩子的钱输得。
除了败家和不思进取的丈夫,桂美还得照顾三个不那么待见自己的孩子,龙凤胎的降生,也在考验着桂美对五个孩子都要视如己出的耐心。
到了中年,桂美夫妇靠做帮佣,当服务生攒钱开了餐馆,日子总算苦尽甘来。
原本以为侯永年已经改过自新,不想他却再度好上赌博,还背叛了婚姻。
忍无可忍的桂美决意离婚,最终却因不忍孩子受苦,无奈选择原谅。
影片的最后,孩子们一个个成家立业,桂美却得了癌症时日无多,侯永年终于不再赌博,也不再找女人。
而桂美的一生,除了给三个孩子当继母,还得操持家务,谋生计,忍受丈夫散尽家产,背叛婚姻 ... ...
和大多数传统女性一样,桂美人生的分水岭,从步入婚姻开始,便只剩奉献。
她做到了社会赋予女性的传统美德,挣来了儿孙满堂的圆满,成就了人们对家和万事兴的渴望,却不曾优待过自己。
遗憾的是,生活中有许多女人,都像桂美这样度过了一生。
当身体和内心都不足以强大到抵抗孤独的恐惧时,婚姻成了她们的最终选择。
往后几十年,奉献是她们的代名词,遗憾是她们的悔过书。
她们满足了所有人,却亏欠了自己。她们用尽全部力气,却只换来临终前的一丝温暖。
桂美的结局,看似美满,却始终透露着不甘和遗憾。
如何过好这一生
生为女人,究竟如何过好这一生?
电视剧《亲爱的自己》中,张芝芝身上,既有传统女性的美德,又有现代女性的独立和担当。而婚姻中的她,还是一副费力不讨好的“窝囊样”。
她尽力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独自承担家庭的一切事物,丈夫错送给她的保温杯,她宁可退了也不舍得用。
发现丈夫外遇,她怒气冲冲质问小三,却被丈夫当众掌掴。
婆婆生病入院,她工作带娃还得护理婆婆,一时没赶到医院就迎来丈夫一顿呵斥:“你那也算工作?小学生都干得来!”
就算委屈万分,她依然秉持为孩子着想的观念,继续维持有名无实的婚姻。
当她发现丈夫并非不懂温柔和浪漫,只是不肯花心思在自己身上时,才幡然醒悟。
原来,婚姻并不能为女性带来百分百的保障,奉献也未必能遇见感恩的另一半。
浩浩人海中,只有自己,才能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离婚后的她,面对苏总的求婚很难不动心。短暂交集后,她更加笃定:彻底沦为幕后的女人,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存在。同样的老路,她不想重走。
人到穷途末路时,总能活出勇敢的自己。可惜的是,不到万不得已时,人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人生交付在他人手里。
当执念土崩瓦解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破土重来。不依附于人,才是女人过好这一生最大的底气。
桂美以交付自己的方式谋生,张芝芝以牺牲自我的形式谋爱。她们两个,一个把自己视作他人的从属品,一个以爱为由无限度放低自己。
她们都以放弃自己的方式去谋取个人所需,取悦了他人,成全了自我的短暂需求,却令自己丧失了主动权,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被动状态。
她们并不缺乏谋生的能力,却过得如此不堪。不是她们不够好,而是她们把自己活成了过客。
庆幸的是,张芝芝最终走出了困顿。不幸的是,桂美始终将自己禁锢在命运的牢笼里。
别人都是过客,自己才是故乡
社会是残酷的,从来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对你网开一面。庆幸的是,我们有幸活在一个女性有选择权的时代。
只要愿意,每个女人都能尽己所能活出自己的光芒,绽放自己的爱与美。
还记得那个不到30岁就成了医药公司的CEO,身价直逼千万的叶海洋吗?
即便身价不菲,也没能寻到理想中的另一半的她,还是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于是她把买精生子的想法变成现实。
女儿的出生,成全了叶海洋做母亲的愿望,给了广大女性强化自我的激励,当然,也迎来大众的指责。
“没有父亲的孩子,人生是不健全的""这个妈妈太自私,只想自己,不为孩子身心健康着想"诸如此类的留言比比皆是。
对此,叶海洋给出了答案:“我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并没有叨扰到社会上其他人,我不觉得我自私 。”
人们常常会为了面子而依附于他人的思想和认知,从而失去独立的判断。
叶海洋的行为,无法用是非对错来评估。但她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儿,恰恰是许多女性身上,不曾拥有的。
从促排,取卵,到胚胎,移植,产检,全程不仅花费高昂,还得忍受前所未有的孤单和日渐肥胖的身体。
每逢产检,准妈妈们都有丈夫陪伴,叶海洋却只能形单影只。强悍如她,也同样有过紧张,抑郁,失落的情绪。不受命运牵制,才是她的魅力所在。
正如她所说:“我这一生所做的所有事情,从来没有一次是不得不,一切都是我的选择。”
其实女人的一生中,所有人都是过客,只有自己才是故乡。但很多人都活反了,把别的人,别的事当成主打歌,自己却变成配乐。
不顾流言依然故我地活着,势必会遭来骂声一遍。选择他人赋予你的活法,依然少不了闲言碎语。
人生于世,从来没有“容易”二字。活着,注定要面临煎熬。怎样活,却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唯一能做的选择。
先谋生,再谋爱
纪录片《7位单身老太太组团养老》的播出,令人羡慕之余也生出许多感慨。
她们因一场旅行而相识,因共同的需求而达成抱团养老的共识。
七位老太太中,有的离异,有的丧偶,有的一生未婚,有的不愿与子女同住 ... ...年龄最大的82岁,年龄小的也70有余。
她们的组团模式是在同一幢公寓里分别购房,这样既能留有个人空间,又能彼此照应。
闲暇时大家一起喝茶聊天,成员中有人外出,有备用钥匙可以帮忙打理对方的房间,有人生病,也有人能够上门陪伴。
然而,死亡的话题还是困扰着她们。癌症使年龄最长的清田搬离公寓接受入院治疗,一项冷静的老太太们,也开始着手规划自己的后事。
有的已经想好病入膏肓时不再延命治疗,有的提前写好了遗嘱,有的趁身体健康时依靠相关机构委托遗志,有的死后想要葬在樱花树下,有的要将骨灰撒入海里... ...
从尸体的处理方式到葬礼的形式,甚至连墓碑的安放位置,她们都提前做好了计划。
所有在我们看来沉重的话题,在她们那里都显得从容不迫。
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安顿好自己,才可以安顿好一切。
事实却是,几乎所有女性都曾天真地以为:有情饮水饱。历经风雨才明白,父母早晚会离去,爱人未必能护你一世周全,孩子迟早会另筑新巢。
无论你家世是否优越,婚姻是否幸福,孩子是否争气。生为女人,最终能依靠的只有智慧和钱。
那些活得酷的女人,从来不因现实压力而放弃自己对人生的支配权。她们懂得谋生要靠自己完成,谋爱也需要底气的加持。
正如卡耐基所说:
独立的女性,自身带着创造幸福的能力,她们不需要取悦和依赖男人,婚姻对她们来说,只是锦上添花。如果在谋生和谋爱之间选择一个优先级,愿你先谋生再谋爱,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而是成为一株倔强而独立的木棉,不卑不亢不攀附,既有共同分担风霜雨雪的勇气,也有一起共享雾霭霓虹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