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老人节”。这是我国第八个“老人节”,与此同时,中国自2000年左右进入老龄社会,已经20年了,老龄化形势日益受到关注。据民政部有关人士表示,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当前中国的老龄化形势如何?与传统的养老相比,当前或者未来的养老出现了哪些新需求?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去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着这些问题,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了养老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
养老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受访者供图
贝壳财经:老年人口抚养比在迅速上升,你觉得与传统的养老相比,我们现在的养老可能会有哪些新需求?杨燕绥:传统的养老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即低龄老人“以养代医”。比如,退休后的老年人跳跳广场舞,买菜做饭,参加一些居民委员会活动,同时有社区医疗能够看慢病。但是随着人均寿命提高,我们很快超过80岁,高龄老人数量增多,尤其是失能失智的老人出现以后,他对医护的需求就非常强,这就是“以医代养”。在我们进入老龄社会前20年,中国还是“以养代医”,但是随着接下来几年,中国逐渐转到深度老龄社会,情况就变了,“以医代养”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时候养老服务就不仅仅是居家照料、社区供餐、跳广场舞,老年人还需要慢病管理,失能失智老人需要护理照料,尤其是临终关怀。贝壳财经:银色经济下,我们的养老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杨燕绥:现在最高端的高净值人群和最低端的“三无人群”问题基本解决了,高净值人群自己有钱,商业保险、地产公司等提供了相关服务;“三无人群”生活标准也低,政府管吃管喝。现在的问题主要是中端的大多数人群怎么办?中端的人群现在解决了基本养老保险,但是还不够,所以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完善国家养老金三支柱结构。过去20年,我们也在不断构建和完善养老金三支柱,但是没有发展到位,因为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太高,做企业年金的企业较少,到现在职工覆盖率才6%。所以要完善养老金的制度结构,首先要把企业年金补上。但是现在企业已经进入低成本发展阶段,企业年金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就不能再做增量改革了。所以存量改革就是把现在浪费的福利资源利用起来。比如,住房公积金。对于有住房的人来说,住房公积金存在那里就没有意义,应该允许把公积金转成职业养老金。如果把沉睡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搞活,将其跟养老金账户打通,就可以让几亿职工尽快拥有企业养老金,这样机关事业单位搞第二支柱也不会出现双轨制问题。对于个人养老金来说,现在仅仅是推出税延型保险。但税延养老保险只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一个产品,不能拿产品替代整个计划,所以国家要尽快构建养老金的信息平台和监管制度,允许个人养老金买基金、买理财,做各种各样的养老资产配置。另外,我们要对养老金政策进行创新,资产管理要精细化,在追求时间价值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资产配置。同时,也要对老百姓进行教育,让大家知道养老资产管理也是个人的事情,知道如何去聚集财产做计划、承担风险,不要天天想着高回报。现在我们需要的是长期资产配置,短期高回报的时代已经过去。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赵泽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