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才懂,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呢?随着中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执行了很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面临两个成年人供奉四个老人的情况,再加上现在社会的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国家又鼓励二孩政策,因此养老问题越来越浮出水面,老人得不到家人照顾,不得不去养老院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么养老院到底如何呢?这里简单聊聊
养老院的起源
其实说起养老院,中国在养老方面源远流长,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创建养老院,梁武帝萧衍于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
到唐朝时,这样的养老机构已被推广开来。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唐朝还开设了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但让“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普遍流行起来的是宋朝。
北宋初年,开设了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来又开设了“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虽然这些机构名字不同,但本质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
到了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王朝——明朝,也盛行着养老院的模式,尤其嘉靖年间,京城除了加大养济院的数量与规模,还定期轮派官员进行督查,看贫者和老者有无饭吃等
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承袭的王朝,但却能延续明朝制度,继续开办“养济院”和“施棺局”。即便到了清末国力衰微之时,其对养老的支出也并不吝啬。其中仅光绪年间的某年,仅广东一省的养济院,就耗费白银近1.7万两!
到了建国后,国家在养老院的投入上仍不遗余力,继续传承着中国的传统孝文化!
现代社会的养老院
养老院根据收费,配套等的不同,也五花八门分为很多种,其中有收费相对低廉的普通养老院,也有收费相对较高的高端养老院,养老行业也是非常常见的花钱买服务类型,高端养老院的确相对好很多,有的高端养老院甚至是医养一体,照顾到养老的各个需求,但话说回来,其实也没有完美的养老院,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弊端,养老院常见的问题汇总如下,可以参考综合对比
护工问题,一般的养老院尤其是高端养老院,虽然会标榜一个护工照顾一个老人,但其实很多时候护工不够用,又或者流动性比较高,一个护工照顾好几个老人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另外就算护工的配置问题没有水分,护工也是人,素质和层次各不相同,有的也会偷懒,也不会24小时守着老人,很多时候赶上护工不在身边,老人一个不小心就容易受伤。更有甚者,私分老人家属给老人送来的礼品等,对老人不好,甚至恐吓老人,叫老人不要乱说话,导致很多时候老人在跟家里人沟通的时候,敢怒不敢言,怕给孩子们添麻烦,这种护工问题一般发生在不正规的养老院,因此选择养老院时一定要注意
饮食问题,养老院在做饭上,很有可能是大锅饭,导致很多老人觉得什么菜都是一个味,吃不出香来,尤其是很多老人口味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很难合口味,甚至有的上菜比较慢,到老人吃饭的时候,菜都凉了
老人相处问题,很多年轻人觉得把老人放在一起,大家都是老人,肯定有共同的圈子和话题,但其实还真不见得,老小孩老小孩,说的就是如此,老人跟小孩有时候很像,脾气变得很快,有的老人也确实不好相处,导致在养老院找不到合适的圈子融入,也会过的很不开心
自由问题,很多养老院出入不是那么自由的,这对于很多老人而言不是好事,毕竟有的老人在家自由自在惯了,溜溜公园逛逛街啥的比较常见,但很多养老院为方便管理在出入这一块管理较为严格,导致很多老人出门不自由,久而久之,天天在养老院呆着就很没意思
所以,很多养老院的建设初衷是好的,但受制于这些外在因素,很难达到一个各方面都比较舒心的状态,因此子女们在挑选养老院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遇到老人在养老院呆着不舒服,也要尽快接出来问清楚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入住
可参考的一种新养老模式
还有一种养老模式正在逐渐兴起,其参考意义也比较大,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这种养老模式就是一些熟悉的老年人,彼此之间是朋友,或者比较熟悉,并且又都比较投缘,能玩到一块去,这些老人考虑到孩子们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就自发结伴共同居住
比如在郊区共同租下来一套大房子或者别墅,住进去六七户,七八户家庭,彼此很熟悉,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平时可以一起做饭吃饭,闲暇的时候一起发展兴趣爱好,身体不适了互相帮助照顾,想念孩子们了,可以随时回家看看
这种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追捧,基本是兼顾到了养老的形式与质量,让孩子们更放心,因此也是一种值得参考的养老模式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养老机构成为老年人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方式。但养老院不是万能的,不是说把老人放进养老院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还要时时刻刻关注老人在养老院的身心感受,如果不适合,还是要尽快接出来,雇个保姆帮忙照看
另外,熟人之间共同组织成一个养老集体也是可以参考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