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什么是“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2020-10-11 08:01  浏览:7091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对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国君尊师重礼,那整个国家就会掀起尊师重礼之风。

国君敬老爱幼,整个国家自然也就人人尊老爱幼。

一个国君让贤敬贤,那整个国家都会处在一种贤者在位的良好局面。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即是讲,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跟长辈说话,也有礼仪可讲,如《养蒙便读》里就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孟子更是直言道:“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

温情脉脉,有序和谐的人际关系,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那些满怀恭敬心,甚至看不见的礼在维持。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传承礼时,要做到贵在适宜,不过犹不及,也要与时俱进。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礼,敬畏规则,知书达礼,以礼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

尊礼,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待人以诚。

与人相处,以诚当先。而这个“诚”,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或是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以诚待人,自能真心换真心,否则的话,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为人处世,贵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文中子·魏相》)。

其次,礼尚往来。

《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其背后是一种知恩,感恩的素养在支撑。

孔子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讲的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最佳处事法则。真正的情谊一定是诚而简的,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行聘问礼时,拿着圭,恭敬而谨慎,好像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圭时,好像在作揖,向下放圭时,又好像在给人递东西。神色庄重,战战兢兢;脚步紧凑,好像在沿着一条线在走。在赠送礼物时,显得和颜悦色。与本国君臣或是外国君臣举行非公事的私下会见时,则显得轻松愉快。”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发布人:fe5d****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