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浦东高桥镇的一位刘阿姨说:早年前我是在这边开托老所的,那个时候是叫托老所,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养老院,一共开了两间。托老所相对公家的敬老院就小一点。
托老所是属于个人性质的,属于私营,经营自负盈亏。敬老院就是公家的。
公家一般到了节假日会来慰问慰问,送一些轮椅车,有爱心的也会献出自己的爱心。
浦东新区的干部也会来看看送些被子过来给那些老人盖盖。还有来拍拍照,采访一下。
当年我分三趟买的,本来这里都是一家一家的,人很多的。
一间是60年代800块钱买下来的,当时农民工资一个月只有2块钱。工人一个月工资三十块钱。
我那时工资是40块5.加上我老头子的,两人一个月差不多一百块。
第二间是70年代1350块钱买下来的,第三间最贵,那时都涨价了,花了5千块钱。
当年guo家有政策,农民造好房子卖掉后,贴点钱又可以去其他地方买地再造大房子。
农民都有滞留的,我们没有滞留地的。
住在我这里的,老人家都很喜欢我,为什么,因为我这又不是很高档,而且我还有医疗保障
因为我以前是在七医院上班,上海传染病医院,红星医院我都待过。
我们那个年代是哪里需要我们就要到哪里去,那个年代,医务工作者少一点。
我们学医那时读书的时候吃饭都不要付钱的,都是公家食堂免费吃。
这两间托老所开了20多年,开到我老伴走掉后,悲伤欲绝,我就没开了,我出去旅游了几年,我现在劳保工资也有的,也不愁吃喝,儿子女儿也都有工作,岁数大了也就不想开了。
现在这三间房如果要动迁估计也要800-1千万了。要这么多钱做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