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再无前进士
1923年,台湾进士汪春源病逝于漳州振成巷寓所(“进士第”)。台湾板桥林家公子林景仁《汪杏泉丈挽词》有句云:“海外再无前进士”。实际上,台湾进士黄彦鸿也是1923年逝世的。台湾进士施之东则是1928年逝世的。“台湾进士”是一个于今不在、于今不再的“地域历史文化人群”。对这个人群的研究乃从台南成功大学黄典权教授开始,从其《清进士题名碑中之台湾进士》(1972)开始的。近年,海峡两岸学者携手推动了该项研究,成功大学、金门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等单位的学者与有力焉、与有功焉。
“地域历史文化人群:台湾进士”之研究涉及历史(包括清史、制度史、台湾史、教育史、个人生活史等)、文化(包括科举文化、会馆文化、 官场文化等)和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
台湾进士、翰林黄彦鸿的书法作品。
他在翰林院誉称“隶法为南中第一”。
我想谈谈参与研究的体验和想法。关于进士总数,黄典权教授从进士题名碑拓片查出台湾进士 31人;
多年后,我据《台湾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查出黄典权教授漏列的张维垣进士;
2011年,我从《清季〈申报〉台湾记事辑录》,亦即从新闻报道找出清光绪二年丙子恩科、清光绪三年丁丑科里的台湾进士录取资讯7种,又到北京国子监现场查看清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题名碑(字迹已风蚀,不可辨认),另从《大清缙绅全书》(1887)《新修郭山庙志》(1897)得到两条旁证,始在《科举史料考释举隅》一文报告:我在写作《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收于《闽台区域社会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年3月版)时,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录出台湾进士32名,显然漏列台湾进士黄裳华(清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一名。接着,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学者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查到清光绪三年丁丑科的“小金榜”(经皇帝阅后存档的进士录),明确记载:(三甲)第九十三名黄裳华福建台湾县人。
关于台湾进士总数的研究,“孤证不为定论”,“文献稽考”和“田野调查”结合,“两岸学者共同推动学术进步”都是很好的学术经验。本着 “不做过度推论”的学术规范,我们说: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台湾进士总数为33人。
近读台湾学者王国璠编、台静农题写书名的《百家翰林书画集》(1976 年版),获知台湾进士汪春源交游甚广的情况。汪春源不是翰林,但他同 “百家翰林”里同时期的唐景崧、方家澍、江春霖、黄彦鸿、陈培锟、郭则澐、谭延闿、钱崇威、吴鲁都有交游。其中,谭延闿后来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尤可注意的是,汪春源于辛亥革命后曾邀钱崇威 “游台湾”,历时“月余”,汪春源应是也回到台湾、应是载满乡情也。
汪春源以及其他台湾进士的交游情况,是研究的好题目。
(2018年1月26日记于北京)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肖璞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弟子,“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曾参与改编单田芳红色经典评书系列《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并参与《单田芳自选集》十部系列评书的文字整理,文史功底深厚。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话说两岸》,收录了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50篇文章,用简短的篇幅、简洁的语言讲浅近的道理,描述和论述海峡两岸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
《话说两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对两岸关系大历史的强有力佐证与补充。
京彩台湾推出《话说两岸》有声版,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同本职工作有机结合,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促进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感谢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