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近几十年来,心脏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当我们跳出医学专业的限制会发现,音乐、绘画、文字、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和心脏疾病的关系也源远流长。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两位学者的研究,关于心脏疾病的文学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960年之前,治疗心脏疾病的方法较少,在那时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患心脏疾病的主人公将面临突然死亡的结局;1960年之后,医学界针对心脏疾病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越来越丰富,相关文学作品中关于心脏搭桥手术、血管成形术和各种新发明药物的描述也越来越多。
“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
当心脏出现严重问题时,现代医学为患者提供的解决方法之一是移植手术。“换心”作为现代医学文明的一部分,也逐渐走进电影和小说中。而早在我国的一些历史典籍中,“换心”的故事也曾作为寓言和神话传说出现过。
据《列子·汤问》记载,鲁公扈、赵齐婴两个人是朋友,“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认为,其中一个人思虑太多而欠缺决断力,另一个人则思虑不周,处事过于武断。若能将二人之心置换,则可取长补短,“均于善矣”。
征得二人同意后,扁鹊为他们实施麻醉,再把两个人的身体剖开,把心换过来,然后缝好。三天后,二人向扁鹊道谢,就各自回家了。但是,二人都走错了家。原来,通过换心,他们成功改变性格,甚至置换了记忆,所以各自回到了对方的家里。
达·芬奇与心脏瓣膜
绘画艺术与医学之间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的解剖学研究对人类医学有极为重要的贡献。他对心脏动脉瓣的研究领先世界医学近500年,其主要贡献在于发现心脏瓣膜开合机理,目前的人工心脏瓣膜设计最早就是由达·芬奇提出的。
当时,达·芬奇解剖了一名刚去世的百岁老人的心脏,之后首次绘图,描述了冠状动脉疾病。
在这些图纸中,达·芬奇设法利用他在流体、重量、杠杆和工程等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来理解心脏的功能,并且绘制出了心肌小梁这一细微结构。
在达·芬奇绘制的心脏素描手稿的启发下,许多医生有了新的发现和发明。
剑桥皇家帕普沃斯医院的心脏外科医生威尔斯是全球心脏手术领域的权威。2007年,根据达·芬奇的心脏瓣膜解剖结构图的笔记及手稿,他改良了心脏瓣膜手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心脏破损修复术。
威尔斯在其著作《达·芬奇看心脏》一书中说:“我们应该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为榜样,勇于挑战、质疑和探究,而不是盲目遵从公认的智慧……此外,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很可能阻碍人类的新发现和创新研究,我们应该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一样,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文:南方医科大学教授 杨晓霖
编辑:于梦非 魏婉笛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