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卢沟炮火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我正住在庐山。 在这以前看日本人的情形,就知道要有大规模的侵略动作,尤其是要在北方发动。 当时的形势,是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冯治安、赵登禹几位将军,驻守在北平、天津、保定、察哈尔各地(刘汝明驻察哈尔、张自忠驻天津、冯治安驻保定、宋哲元驻北平)。 日本人看着这一部分军队,就如同眼中钉一样。 因为他们全军的将士,都情愿死也不愿意把一点儿权利让给日本人。 这样,一方面要侵略,一方面要抵抗,当然非打起来不可。
在将打未打的时候,这几位将军外面体谅国家的困难,对日本人表面敷衍,而内里是加紧爱国抗日的精神教育,充实军队的力量,秘密地购买了许多新式武器。全军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了很多子弹,这没有别的,就是为了准备跟日本人死拼。
谁都知道的,抗战的炮火第一声是响在吉星文(时任第二一九团团长)驻守的卢沟桥。卢沟桥筑在无定河上。
冯玉祥自传三部曲
无定河可以说是很古的一道河,它的源头是在山西地区。洪水泛滥的时候,拖沙带石,汹涌澎湃,忽南忽北,滚来滚去,河身无定。到清朝的时候,才给它起个名字,叫永定河。流至宛平县,上边筑这一道桥,宽大坚固, 成了通往南方许多省的一条要道。桥的建筑,雄伟壮丽。俗语说“卢沟桥上狮子数不清”,即言其多的意思。桥北头有一座城,那是专为守桥的军队和地方官吏预备的,后来,就变成收税的地方了。
卢沟桥南岸不很远就是长辛店,东边不很远就是丰台,西边就是潭柘寺,可见这个地方形势之重要了。这一天,日本人就在这个地方挑起了衅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官兵不待命令就敢对抗起来。一方面是宋、张、冯、刘、赵等将领平素爱国教育的认真贯彻;另一方面,就是吉星文团长有血性,有良心,有决心,硬骨头,说干就干,他不顾一切,真的对日本鬼子拼起死命来啦!
“七七”战事一发生,我即从庐山返回南京。宋哲元请我的顾问梁式堂为他的代表,到南京来向蒋介石先生报告。梁先生一下车就病了,住在中央饭店。
他对我说,他在北平就患痢疾,宋哲元找他来南京,他家里的人说:“不能去,你有病怎么能去呢?”梁先生回答说:“是自己的命要紧啊,还是国家要紧啊?”决定非去不可。
到了车上,天气太热,热得没有办法,车顶子都晒烫了,就把车厢窗户全都敞开,窗户里进来的风也是热的。本来就有很厉害的痢疾病,又加上热风一闷,昼夜不歇,下车就头痛。
他把北方的情形对我说了,我马上给他们写了几封信,主要的意思就是对日抗战,非抗到底不可。什么叫“到底”呢?就是把所有的失地都收复回来,这就叫“到底”。梁式堂笑着说,他们一定能做得到。
没有几天,梁式堂先生的病转为脑膜炎,就死在中央医院里了。实在可以说,式堂先生不到南京来,他不会死。他为什么来呢?就是为了献身救国,这真是一个正经的读书人!
冯玉祥题词
北方战起,鹿瑞伯马上到保定,去找宋哲元。找不到,听说他回了老家——山东乐陵去了。忽然我又听到说,日本鬼子袭击南苑,用飞机轰炸得很厉害,佟麟阁副军长、赵登禹师长同时阵亡。我听了这个话,判断官兵一定死了很多,我一面痛哭,一面很高兴。哭的是佟麟阁、赵登禹都从十五六岁就跟着我,那些官兵也都是跟着 我同生死共患难的好兄弟,他们一旦死了,如何不难过?我一睁眼一闭眼就看见佟、赵在我的眼前;高兴的是他们为国捐躯,忠勇赴义,死有重于泰山。我作了一首白话诗,抄在这里:
佟是二十六年的同志,
赵是二十三年的弟兄。
我们艰苦共尝,
我们患难相从。
论学问:佟入高教团,
用过一年功;
赵入教导团,
八个月后即回营。
论体格:同样强壮,但赵比佟更伟雄。
佟善练兵,心极细;
赵长杀敌,夜袭营。
佟极俭朴,
而信教甚诚;
赵极孝义,
而尤能笃行;
二人是一样的忠,
二人是一样的勇。
如今同为抗敌阵亡,
使我何等的悲伤!
但我替他们二位想想,
又觉得庆幸非常。
食人民脂膏,
受国家培养,
必须这样的死,
方是良好下场。
后死者奋力抗战,
都奉你们为榜样。
我们全民族已在怒吼,
不怕敌焰如何猖狂。
最后胜利必在我方,
最后胜利必在我方!
你们二位在前面等我,
我要不久把你们赶上。
在军委会里,我把这个情形向蒋委员长说明,他当日就发表了命令:
“佟麟阁、赵登禹追加上将。”
当天又听说,我的大孩子冯洪国在南苑教导团当大队长,也阵亡了(传闻非实,冯洪国未死)。几个报上都这么说,我觉得如真有其事,可算是很好的下场。我也作了一首白话诗:
儿在河北,
父在江南,
抗日救国,
责任一般;
收复失地,
保我主权,
谁先战死,
谁先心安;
牺牲小我,
求民族之大全,
奋勇杀敌,
方是中国儿男。
天职所在,
不可让人占先。
父要慈、子要孝,
都须为国把身捐。
不多几天,听到说日本鬼子把北平完全占了。 有一位团长叫刘汝珍,是刘汝明的兄弟,我曾送他到苏联留学,学的是修理飞机,回国之后,就跟我当卫队团长。
这一次在北平,他看见他们的旅长同日本人勾搭,马上带了他这一个团,冲出北平,一直奔南口跑了。 这一旅共有两团人,他这一团跑了,那另一团也跟着他跑了两营多。 他们在前头跑,日本人就在后边追,一面走着,一面打着,到底日本人也没打着他们。
为什么一个团长不听旅长的命令?说起这一点来,真是中国特有的文明。
从前晋国魏犨临死以前,有两段话跟他的儿子讲:先是说,他若死了,需要把他的爱妾另嫁出去,不要殉葬;后来,他的病一天重似一天,快要死时,他又说,他的这个爱妾一定要跟他一块死,要殉葬。魏犨死了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商议说,父亲以前说的话是“治命”,临死的时候说的话是“乱命”,“治命”可从,“乱命”不 可从。
刘汝珍团长有这种是非之辨,认定他的旅长投降日本,这是“乱命”,不是“治命”,所以不可从,就带着队伍走了。 他连年对日 打了许多光荣的烈仗,已经升做了军长。
在北平负着责任的人,看到长辛店、丰台都不能走了,他们下了很大的决心,走三家店、门头沟、潭柘寺,绕道长辛店以南,才 同队伍合到一起,这总算是侥幸的事。
看《列国》上秦孟明视挂帅来袭击郑国,因为郑国的弦高去西周经商,在街上见前面秦军来袭,就假托君命宰牛,说是来犒劳秦师。孟明视白乙丙以为郑国知道他们来了,一定早有了准备。不敢向郑国前进,就唏哗而归。
《列国志》对于这件事批评说:“大军压境,不知戒备,该袭!”以这桩事来看,就知道日本鬼子驻了很多的兵在平津一带,应该是每一分钟、每十分钟都有发动袭击我们的可能。若以为是他不会这么着,他不会那么着,那就是自取灭亡。幸而有这些爱国的将士,不论成败,不计利害,敢同倭寇拼死命到底。什么叫武器万能?什么叫机械化万能?他一概不懂,而只知道用自己的血肉,拿自己的性命来保护国土。这种忠勇无比的精神,实在是至高至贵的瑰宝。
廊坊,日本鬼子也来袭击,也是双方互有死伤。天津守军是张自忠将军部刘振三旅长。日本鬼子想要把刘吃掉,但碰到刘的队伍,倭寇却被打死很多。几进几出,前仆后继,不说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可是一堆一堆死的都是日本人。几天之后,因众寡悬殊,刘旅才退到马厂收容整顿,预备再行抵抗。
平汉路日本人用了三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侦探,就是用会说中国话的日本人装成中国人,到处活动,侦察我们的秘密。第二,是利用轰炸。
河北省秘书长魏兰田先生讲,有一个防空洞里面都是省政府的重要人员,隐藏在里头。 有一次飞机投弹正扔在洞顶上,一下子全炸塌了,幸而魏兰田那天没在洞里,不然也就完了。 从这件事情看,就知道日本鬼子是利用侦探同飞机轰炸配合起来,坑害我们。 魏兰田家里有个防空洞,就侦察得这么清楚,还用说别的东西吗?
第三,是用炮火集中攻击我们。我们的炮少、炮弹少,当然打不过他们。 以这三件事来说,侦探算是第一件法宝,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高贵人之间都有他们的侦探,很贫穷的人里头也有他们很多的侦探。
他们用第五纵队来造谣惑众,那真够得上是指白为黑、视无为有。 难民一面跑一面听到说:“日本人有五万人,在背后追着呢!"又有人说:“还有十万日本人在前面,把桥破坏了。 ”为什么说这是谣言?那真是天兵天将都不会有这么快。 这就是日本人对我们作战使用的最厉害的一种方法。
节选自 《冯玉祥自传三部曲》
之 《我的抗战生活》一书。
《冯玉祥自传三部曲》
中 国青年出版社
冯玉祥 /著
冯玉祥自传三部曲(《 我的生活》《我的抗战生活》《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翔实记录了从晚清到民国的中国社会、经济和军事状况,揭示了抗战中上至蒋介石下至普通士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真实状况,并对结拜二十年的“如胞弟”蒋介石做了深入刻画,披露了大量的重要史料。 他一生为民主富强所进行的不懈奋斗,他对造成国弱民辱的社会根源所进行的深刻思考,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冯玉祥 (1882-1948)是一位身经两朝(清、民国)数代(从光绪、宣统、袁世凯,以至蒋介石) 的著名历史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很多重大事件中,都有着冯玉祥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重大影响。 他从士兵到将军的人生历程,他打倒反动统治的毕生追求,正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黑暗中艰难求索、救亡图存的缩影。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