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去听了陈老师的一节“认识左右”课。“认识左右”是延续“前后上下”的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陈教师先出示了上课时同学们举手的图片,问大家举起来的是哪只手。然后引领大家想想说说生活中右手可以做什么,比如右手拿笔、拿筷子、握手等。接下来陈老师抛出问题:怎么区分左右手,学生交流一会得出要看大拇指。知道了如何区分左右手,那么该去验证了。对于屏幕上出示的手势图片,同学们开始略显笨拙的模仿着。从左手、右手开始,再延伸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
陈老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区分“左、右”。在“你说我做”环节中师说口令:伸左手,伸右手,用右手摸左耳朵,用左手摸右耳朵,用右手拍右肩膀,用左手拍左肩膀,用右手拍左腿,用左手拍左腿。这个游戏我觉得陈老师进行的太快了,应该将指令进行分解。先伸出左手,待学生明确哪只手是左手之后,再做下一个动作摸右耳朵。如此一来,活动层次就很清晰,活动效果显然更好。在摸右耳朵环节,我也关注到一个现象,觉得很有意思。当我们成年人听到摸右耳朵这个指令时,会直接用右手去摸,相信很少人会用左手去摸。而孩子听到这个指令时,却有好几个都用左手去摸右耳朵。所以,我们老师在备课或在教学时,不能坐在那里想当然,应该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设计教学。
这节课,陈老师还安排了摆一摆的环节。根据老师指令,学生拿出文具盒,在文具盒的左边摆一本数学书,在文具盒的右边摆一个作业本。然后陈老师问文具盒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是什么?数学书在文具盒的哪面?本子在数学书的哪面?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和问答,同学们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又运用到了生活中去,这样学以致用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老师和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完成了这节“认识左右”课。但是我认为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改进,比如,游戏过程中节奏稍快了一些,有些同学有点儿跟不上。再比如没有讲清楚物体的左右和人的左右有何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