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来
初 秋
秋天来了。
可以看得见秋天的身影,能够听得到秋天的脚步声。说可以,说能够,其实也是因时因地,甚至因人的感觉而异。
秋是时节,秋有定刻。翻阅古籍,常见这样的词语,春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不过,揆以现今的时令,却是春正寒,夏未热,秋尚暑,冬不冷。而在二十四节气中,也有夏至、立秋。但在那一时节,依然让人觉得夏未了,秋尚远。传统的四季定时与实际感觉的落差,既有古今历法之异,也有地域之别。
形容秋天,历来常用枫叶如丹、稻谷金黄之类的色彩描绘,其实初秋还缺少这样的色彩,还多是葱茏依旧。夏秋之界,不在于色彩。
古人云,一叶知秋。此语尽管体现了知秋者的敏感,实在也是一定地域的现象。如果是我寓居的扶桑,大树小树,遍布城乡,盛夏也有无边落木,让人难以由叶而知秋。
那么,何以感知,秋从何来?
秋从气来。这一点,古人早已有所体察,所以留给了我们一句成语,就叫做秋高气爽。与秋不同,春则自雨来。知晓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除了尚在料峭时节的初春,春雨是温润的,如春风般和煦。秋亦有雨,不过初秋的雨,已无春雨之温润,也无夏雨之凉爽,而夹带丝丝寒意。而秋高气爽的气,既不像春气之湿,又无如夏气之沉。入夜出户,扑面而来的,不是习习熏风,不是滚滚热浪,而是干爽不寒的舒适,便可知秋天来了。
秋从天来。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囊括汉语声母的诗,写道:“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不仅是春,秋亦从天而至。天高云淡,形容的就是秋天。秋高气爽的秋高,便是指天高。而天高,又是说秋晴。以气象观察而言,四季之中,秋晴居多。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虽然没有点明季节,但霜的联想,月的明亮,思的深沉,我认为诗人写的就是秋季。所以看到白昼天高云淡,夜晚月朗星稀,便可知秋天来了。
秋从声来。欧阳子有《秋声赋》。说是秋声,实指秋风。固然有愁煞人之秋风秋雨,不过,这样的风雨似乎往往并不发生于夏秋之交。在我看来,较之春雨沙沙、春风猎猎,秋则无声。欧阳子酣畅描述的秋声,不过是他个人的感慨,“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连书童都似乎不认同秋之有声。所以欧阳子只能“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我说秋无声,自然是相对而言。虽然偶有虫声唧唧,但入夜后,自夏以来热闹的蛙鼓蝉鸣忽然变得了无声响,让人感到万籁俱静之时,便可知秋天来了。
秋从凉来。此凉非气非风,而是写着秋意的温度。初秋的凉,不同于初春的料峭,有别于隆冬之刺骨。是夹杂着温热的凉。早晚清凉,日间残暑。室外凉爽,室内余热。诗人郭小川晚年写过一首《团泊洼的秋天》,其中写道:“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经历了难眠的夏夜,当在自然的室温之下,可以盖得住被子安然入睡,便可知秋天来了。
秋从心来。这样措辞,似乎是我的生造,一般都说悲从心来。不过,也不能说我讲的没有道理。自古便有悲秋之说。悲是一种情绪,自心而生。春华秋实,时值收获季节,何悲之有?秋气秋声,虽然清爽舒适,但由秋入冬,年华逝水,又流过一载,故而悲之。然而,在我看来,有着大把青春可以挥洒的年轻人,一般不会产生这种情绪。悲秋,一定是望见老之将至的成年人的感触。秋是一种意象,秋意因人而异。对一些敏感的成年人来说,当因季节的变换而伤感,便可知秋天来了。
过了知天命之年,虽然同样感受秋之美好,享受秋之清爽,亦悲秋之来临,叹时光之流逝,因作初秋赋。
感 秋
踏遍青山人未老,至少是心态尚年少。标志之一,是对秋季的感觉。
叶落不悲,萧杀风雨不愁。
虽无多少收获的秋实,却喜爱斑斓的秋色。
也有一叶知秋的敏感,但那是嫌秋天的脚步太缓,因为对秋每每有着期盼。
期盼银杏黄,期盼枫树红。
秋雨淋,寒霜降,朔风吹。大自然的染坊,染出一个五彩的天地。
街道银杏,校园银杏。抬望眼,蓝天白云之下,满眼皆黄,树间树底。这黄色不忍用金黄来形容。生怕金之俗有损于色之纯。那黄没有一丝杂色,只有深浅。从橘黄到菊黄。深秋的银杏黄,恐怕只能用仲春的樱花白来比况。都给人以纯粹的美感,给人以集合的壮观。但又不能用满城尽带黄金甲来形容,指天接地的纯黄,不带杀气,一片柔和。
街市中的枫树,则不同于山野,不是成片成片的生长,而是零零星星的点在。因此,深秋的枫树,是在青碧墨绿和纯黄间微笑。如果枫叶未红,除了近观,树叶形状别致,群树之中,倒也不显得鹤立。不靠春花,不赖秋实,枫叶只在深秋燃烧,一树火样红,是其一年一度生命的亮色。
除了银杏黄,除了枫叶红,葱茏的万木,深秋也争妍。山成五花山,野成多彩地。晚秋时节,杂树染色。就连春季如雪的樱花树也不甘落后,以深浅不同的橘红,加入到装点秋季的行列。
秋色比春花更为持久。当银杏的树叶染成纯黄之后,要在枝上坚守两三个星期,长于多数花期。黄叶就是银杏绽放在秋天的花。跟秋风打完持久的防御战之后,不霉不枯不改色,像春天的落樱一样,一片一片悠然地在空中滑翔着慢慢飘落,到大地上再度装点纯黄。而枫树则以另一种方式走过秋季。朔风寒霜点燃满树枫叶,像火一般燃烧,一树丹红。当多数树木枝头凋零之际,枫叶还在顽强地燃烧,最后仿佛让她自身的炽烈烧焦一样,先在树上半红半枯,然后才悄然消失。
斑斓的人境,五彩的山野。人心纯粹,激情燃烧。
色彩之外,还有气味。满地黄叶中点在的银杏果,散发着微臭的甜味。偶尔园林工人或农民烧起干草残叶,秋风就带着草木灰香到处飘荡。晴朗的日子,在阳台上晒上几个钟头的被子,则带上了干爽的阳光味道。
这是一个收获的轮回,这是一个赏心悦目的时节,让我们都来平分秋色。
深秋,真好。
“旧不愁秋只爱秋,风中吹笛月中楼。如今秋色浑如旧,欲不悲秋不自由”。心态还不老,还没有杨万里在《感秋》中抒发的心境变化。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