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络,输入“苏轼”,会弹出许多的苏轼简介,其中一条如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以上简介简明扼要,基本上概括了北宋文豪苏轼,但觉得与生活中的苏轼差得太远,干巴巴的,没有了苏学士的恢谐幽默、风趣坦然,更没有了他的醉酒夜半回家,家中小童鼾声如雷,吃闭门羹后醉卧桥头至天明的无奈。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去的地方一次比一次荒凉蛮夷,他从愤愤不平,不得不去就任,到坦然接受,再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尽心竭力做最好的自己,为黎民百姓谋生存,把屡屡遭贬的苦难人生变成了一路高歌迎百变,活出了个文坛领袖苏东坡。把一个个不幸变成了砥我之砺石,成就了无我有诗有百姓的苏东坡,从此流芳百世,高山仰止。从他的诗词中可见他一步步蜕变升华的脚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密州“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直至儋州“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宋·苏轼《别海南黎民表》)、《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被贬之初人多钱少,痛自节俭,把月钱分成三十份,藏房梁上,用竿子日取一串用度。用不尽者藏于大竹筒中,以待宾客。连几乎没有饭吃食不果腹时,他也把东坡上的一块地经营成怡然自得的快乐所在。把地里的石头瓦砾清到一边,种上松竹桂樟,清出的地湿的种水稻,干的种小麦,有菜园桑田,有鱼塘枣栗。不会种,虚心请教,爱喝茶,种茶树,爱喝酒自己酿,爱吃肉,自己创,东坡肉至今美名扬。
耕种之苦,身力竭,筋骨痛,写诗;幼子夭亡,心绞痛,何以解忧,写诗;思念爱妻,夜难昧,写诗;身居异地,思亲人,写诗;飘洋过海,难保命,写诗;喝醉酒了,心难平,写诗;打猎得意,豪情万丈,写诗……诗词成了他直舒胸意、化解苦乐之情的宝贝工具,哭了笑了,苦了乐了,醒了醉了,顺了逆了,穷了富了,生了死了,世间所有事在他笔下生花,人间不了情在他笔下重现。诗词还不够表情达意,画画写字书文,一个有血有肉、有苦有乐、恢谐恣意、才华横溢、丰富饱满的苏东坡展现在后世人的心目中,令人敬仰。他的伟岸高大,并不让人难以接近,而是接地气易贴近又可爱的所在。
他一生飘泊,却处处为家,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多次被贬,却心怀四海,因为譬如事远游。他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明白这些道理,并在他的一生中彻彻底底地做到了。古往今来,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江山留胜迹,东坡诗文在。一代名家,世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