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党建引领社区协商 构建共商共治共享格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多方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实践
2021-11-09 15:43  浏览:898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南京市鼓楼区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区域面积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4万,下辖13个街道120个社区。作为南京市老的建成区,鼓楼区身处基层治理的第一线、最前沿,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最迫切的需求、最直接的推动,也有最鲜活、最生动的实践。

近年来,鼓楼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重要论述,主要围绕回答好社区协商四个关键问题展开。一是回答好 “谁来主导、怎么主导”的问题;二是回答好“协商什么、怎么协商”的问题;三是回答好“谁来参与、怎么参与”的问题;四是回答好“如何创新、怎样发展”的问题。鼓楼区聚焦“首善之区、幸福鼓楼”美好愿景,持之以恒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探索出以提升居民参与度、满意度为导向,强化社区党建引领,深化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多方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路径,积极构建共建共商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强化党建引领

回答好“谁来主导、怎么主导”的问题

社区是党的执政基石,创新社区治理,推进社区协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

鼓楼区社区建设起步较早,社区建设和居民特点呈现“三多”:一是老旧小区多,民国建筑、零散院落、背街小巷比较多,城市管理、社区治理难度较大;二是老龄人口多,60周岁以上人口占25%,70周岁以上占11%,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社会保障需求较大;三是高素质人群多,拥有20多所高等院校、120家研究机构、全省一半的“两院”院士、90%的省厅机关,更多元、更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比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鼓楼区首先解决社区协商“谁来主导、怎么主导”的问题。

推进区域化党建。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和党建联盟等区域化党建机制,发挥好区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街道工委“资源统筹、条块整合”,社区党委“上下沟通、左右联动”的作用,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协商治理,实现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

深化网格化治理。引入党建网格化机制,将社区划分成若干党建网格,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楼栋长”为框架的党建网格体系。所有党员下沉网格,每一个党员都有一块责任田,主导推动居民协商、小区协商、楼栋协商等多形式的社区协商。

带头人示范。强化“带头人”意识,引领和推动基层协商治理广泛开展。推出“书记项目”制度,各级党组织书记认领社区协商治理项目,解决居民的关心关切;举办“红领论坛”,社区书记畅谈基层党建、协商治理;设立书记工作室、书记会客厅,广泛征集协商议题,推进协商治理。

突出居民自治

回答好“协商什么、怎么协商”的问题

鼓楼区在推进社区协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协商内容聚焦民生。以群众需求定标定向,把公共事务、公益事业、政策制定调整等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七大类事项确定为社区协商的一级目录。在此基础上,制定二级协商目录清单150余项,涉及环境整治、节假日活动、公益慈善服务、居民自治管理等多个领域,精准贴近民生服务需求。

协商过程规范有序。制定了《社区协商试点工作实施意见》《鼓楼区社区协商操作及评估指标体系》《社区协商程序和规则》等一系列文件,规范社区协商内容、操作标准及程序形式,构建社区协商评价指标体系。

协商结果人民评判。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根本标准,构建“街道—社区—社工”三级评价平台,形成“科学协商—精准反馈—整改落实—群众知晓—满意度提升”的协商治理闭环。区级层面将协商成果应用情况纳入年度党建考评,强化督导检查;街道层面建立协商成果的采纳、落实、反馈和协调机制;社区层面通过社区网站、公告栏、微信等公示协商成果,制定协商成果运用路线图。

为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小桃园社区在社区层面设立“有一说一”工作室和说事理事会。工作室分说事热线、说事专岗、说事网格,主要接待居民说事;理事会由社区党员群众代表、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业主委员会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社团组织代表、民警、法律人士等组成,每月11日的说事日进行议事协商。按照“即时办理、协调化解、会商共处”的说事理事模式,协商解决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小事立马能落实,大事协商能解决”,超出社区、街道层面的问题,逐级上报,协商解决。

深化多方共治

回答好“谁来参与、怎么参与”的问题

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协商,不仅仅局限于街道社区力量的“单打独斗”,更需要驻区单位、社会精英、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他们既是协商的伙伴,又是协商的智库,是社区协商、协同共治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模式构建上,建立“1+N+X”主体参与机制,1是指社区“两委”,N是指居委会下设的若干工作委员会,X是指各类协商利益相关方,构建联动、融合、嵌入的多方主体参与机制,充分体现一核多方共治、平等友好协商。

在参与方式上,依托圆桌会、恳谈会、评议会等传统平台,吸收社区老党员、老干部等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协商骨干参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聚合一批社区精英、“意见领袖”、公益人士和热心人士参与社区事务;以政务微博微信、鼓楼E家社区自治平台等互联网平台,吸纳一批上班族、中青年群体开展线上协商。

在智力借助上,建立不同层面、各有侧重的协商智库。按需邀请辖区内“两代表一委员”、专家教授、居民代表、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参与协商活动,提高协商法治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协商与党内民主、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协协商的制度衔接,为居民表达利益诉求提供更为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多方协商吸引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协商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由“一元主导、单方负责”,走向“一体遵循、多方协商”,实现 “一致行动、共建共治”。

深化模式拓展

回答好“怎么创新、怎么发展”的问题

创新社区协商是理念、模式、手段的全方位创新。上述案例只是鼓楼区全方位推进社区协商创新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近年来鼓楼区在“新六化”(协商目标更加精准化、居民自治更加法治化、协商队伍更加专业化、居民参与更加广泛化、协商结果更加透明化、社区协商更加特色化)协商模式统领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浓厚的氛围、不同的路径,亮点纷呈。目前全区已经形成“区域有特色、街街有品牌、社社有亮点”的工作格局。

系统推进全域协商。打造群众身边的协商阵地。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建立137个党群协商阵地,搭建“民情联络站”“百姓说事亭”等载体,推进小广场、小长廊、小亭台等“微改造”工程,打造群众身边的院落协商平台,让协商民主的氛围更浓、更接地气。

科技赋能高效协商。畅通新媒体协商通道,推行社区“开放空间”“网上议事厅”等议事协商模式。充分运用鼓楼E家社区自治平台、微信公众号、社区协商QQ群等网络平台以及社区“微网格”服务平台,更加广泛地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

模式创新特色协商。形成社区理事制、云协商、和协商、互助合作社、汇协商等一批特色协商品牌。

案例

党建引领“芯+”治理赋能小区居民自治

新门口18号小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建于1996年,4栋居民楼276户。该小区面积小、设施少,违章搭建、环境脏乱,长期处于缺乏管理的状态,小区居民迫切希望改变现状。2014年5月,该小区被列入鼓楼区老旧小区出新改造计划。如何拆除违章搭建、如何用好公共空间、如何实现出新后的长效治理,这些成为摆在街道社区党委面前的难题。新门口社区运用“芯+”(“芯”代表党建引领这一核心)治理居民自治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小区自治管理。

芯+引领,建强骨干。社区第四党支部书记范新华(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好人”),主动担起协商召集人的角色,多次召集支部党员、小区居民骨干协商讨论,组成了由支部书记、楼栋长、单元长组成的红色自管会(楼栋长、单元长大多由党员担任),统筹小区出新治理。

芯+协商,解决难题。自管会启动协商程序,运用了2+2线上线下互动工作法,即一个是网格生活会+网格微信群;一个是轮值居民+线上轮值居民,发动群众议事协商解难题。协商前公开协商议程,广泛征求意见;协商过程中,一个一个问题进行商量,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协商达成共识后,及时公示接受监督。经过有力有效的社区协商,车位划分、大门值守、自管资金等难点问题相继解决,小区环境秩序焕然一新,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芯+自治,长效治理。社区协商实实在在的成效,让小区居民尝到了甜头,社区党委和自管会趁热打铁,引导小区以楼栋为单位成立自治组织,同时协商确定小区居民自治公约。去年疫情防控期间,18号小区依靠自管资金,安装电子智能门禁,落实封闭管理,成为社区第一个快速推进人脸识别的小区,从“老大难”一下子变成“模范生”。

“有一说一”

协商解决商居矛盾

“有一说一”协商制度是鼓楼区小桃园社区以“居民说事”为主要特点的议事协商模式。小桃园社区姜家园102号居民楼建于20世纪80年代,共有124户居民,居民楼一楼有8家门面房,与相邻小区间有条长巷,是典型的“上宅下店”。一楼的餐饮店大多设置后门,把巷子占作后场,搭建披棚,摆放杂物,影响二楼以上居民的生活环境。少数居民常往楼下扔垃圾,久而久之长巷垃圾遍地,蚊蝇乱飞。商住矛盾突出,环境卫生顽疾,公共区域侵占,成为社区治理的难点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社区开展了“有一说一”社区协商。

开放说事。“有一说一”工作室接待居民说事。居民代表一方面要求封堵商户后门,并将长巷整治干净,另一方面要求用好公共区域,建立车棚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

分类理事。 “有一说一”工作室牵头分别走访征求了8家商户意见,并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商户们认为,后门属于逃生通道,不能随意封堵。

多轮议事。面对争执,说事理事会启动集中议事协商。协商会上,居民充分表达了改善环境、建立车棚的诉求;商户提出了消防安全、生产经营的问题;城管科长对拆违控违提出看法;综治办、民警对小区治安、消防提出指导意见。说事理事会适时分析利害关系,引导商居双方求同存异。经过多轮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商户同意拆除违建,修建车棚;居民同意维护环境、不再乱扔垃圾。

合力办事。为将好事办好办实,“有一说一”工作室指导业主委员会召开业主大会,针对公共区域修建车棚一事广泛征求居民意见,超过2/3的业主赞同。街道组织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同时配套建立公共车棚。根据协商说事达成的共识,业主委员会加强自治管理,为车棚安装了监控、充电桩。居民生活的环境得到优化,商居矛盾得到化解。

“邀约式协商”

共同缔造宜居街区

宁海路街道天津新村社区地处江苏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2450户7080人,居民大多是机关干部,文化素质较高、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较高。2019年3月,天津新村街区获批成为首批省级宜居示范街区试点之一。为解决好资源不足等问题,打造宜居区、精品区、样板区,宁海路街道采用了“邀约式协商”模式。

成立“共同缔造”工作坊。邀请街区内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驻区单位、法律顾问、社区居民代表等参与工作坊,围绕宜居社区治理开展协商。工作坊设立“三级设计师制度”,第一级是总设计师1名,聘请专业人士担任;第二级是街区设计师8名,由热爱街区的区人大代表和驻区企事业单位代表担任;第三级是社区设计师12名,全部由社区居民代表组成。

协商制定建设方案。三级设计师对整个方案的设计各有侧重,总设计师负责总体规划和整体把握,街区设计师负责对绿地、景观等功能性项目设计提出意见,社区设计师负责对停车、健身等生活性项目提出意见。初步设计方案形成后,街道社区通过圆桌会议、街区设计节等形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居民从自身生活感受出发,标记出了街区和小区自己喜欢的地方、不喜欢的地方、觉得可以改善的地方,并写出了具体原因,共同绘制出了心目中的街区。

协商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项目推进过程中,坚持邀约例会制度,实行“陪伴式设计”和“陪伴式施工”,由设计师团队“一对一”驻场跟踪服务,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现场邀约协商,现场解决问题。

推进街区常态管理。硬件改造完成后,“软环境”的提升和长效管理成为协商的重点。为解决停车位不足、人车争道等突出问题,天津新村街区与周边单位合作开展潮汐共享停车。同时在部分开放式老旧小区尝试引进片区化物业管理模式,持续改善街区环境,提升街区品质,为居民自治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

“邀约式协商”具有三项优点:一是资源整合功能,充分利用区域内外资源;二是利益调节功能,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三是矛盾钝化功能,避免了常见的街区改造投诉多的情况。

经验启示

坚持系统思维凝聚协商最大合力

必须高举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新时代条件下的社区协商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加快实现社区协商理念、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必须党建铸魂。坚持党对社区协商的全面领导。推进社区协商,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党的组织覆盖到最前沿、最末梢,把党的意志融入所有领域、所有环节,切实将协商成果转化为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最坚实基础。

必须协商为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始终把人民最普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社区协商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确保协商主体充分体现人民性,协商内容充分体现民生关切,协商过程充分体现广泛参与,协商成效充分体现人民满意。

必须协同共治。构建多方参与社区协商共同体。树牢系统思维,把所有的组织统进来,把所有的资源聚起来,把所有的智力用起来, 全面构建多层级、多主体、多要素、全过程的基层协商架构体系,不断深化党政联动、政社联动、政企联动、网络联动,凝聚社区协商最大合力。

必须持续创新。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始终把创新作为推进社区协商创新的源头活水,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全方位创新;积极在社会治理中融入科技手段,提高数字化水平,实现数字化转型,让科技赋能“善治”。(本版据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 党组成员、副区长徐程在全国民政厅〈局〉长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专题培训班上的案例教学内容整理)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1年11月9日)

发布人:af19****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