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泪洒相思地》又名《姑苏血泪》,讲的是县令女儿王怜娟与知府之子张青云花园私定终身,张青云返家另娶蒋巡察之女蒋素琴,为了前程利益张青云翻脸无情前情抛尽,可怜的王怜娟黄花弱女因未婚先孕被逼跳湖自尽,幸遇鱼婆搭救前往姑苏寻夫,差丫鬟小玲送信给张青云约在旅馆相见,小玲见青云负情怒骂,青云恼羞成怒命人割其舌头以示惩罚。王怜娟在客店生下孩子后,将孩子托付给蒋素琴后含恨而终。
我个人更喜欢《姑苏血泪》这个名字,更能道尽王怜娟的苦情,“怜娟”寓议:我见犹怜,楚楚可怜,大抵是一个美丽的薄命女。
王怜娟曾是闺阁绣女,性情温顺,如未遇到张青云将来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会不会同样因为利益被继母许配给纨绔子,像迎春一样遭受中山狼的折磨也未可知。女儿家的命运像浮萍一样,自己是做不得主的,像杜丽娘一样,只能在梦里或死去才能遇见柳梦梅。王怜娟没有这样的主张和运气,如不遇张青云也会有李青云,即使不像这样一失足但也终是凄凄惨惨戚戚。
她缺爱,所以才会错这负心汉当成有情郎。临终恨里唱道:不怪青云抛弃我,只怪我有眼无珠少主张。张青云是可恨,但怜娟确是枉读诗书念文章,自种的黄连自把那苦儿尝。这一点上,我觉得她不如陈妙常,潘必正也是各种爱慕、赞叹、撩拨,妙常也有心动,但随之会有疑问并不完全相信他,怕他口不对心,然后各种试探,打一巴掌揉三揉,即不完全否定,又不完全托付,若即若离。我觉得玉簪记中,陈妙常对潘必正是有利用之嫌并不是全被爱冲昏,陈是一个头脑清楚有勇气的女子,总觉得她比潘必正成熟,有情但不被情所困,“见面假惺惺,别后常挂心,怕他富贵嫌奴贫,怕他花下人勾引,”所以她才能秋江追舟,才能获得幸福。反观怜娟确是一心慕情,结果可怜、可叹、可悲小姐的一腔痴情变成一曲离魂曲。
当然妙常远比怜娟幸运,潘必正得中进士后,第一件事就是迎娶妙常,真是“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如果妙常遇上张青云呢,她不会仅仅因为琴声和身世相怜就把自己轻易托付,如果不全盘托付,就有退路,
怜娟确有可叹之处,但张青云却实在太过心狠手辣,“渣”字都不足以概括他的所作所为,张青云为了富贵攀附我能理解,人性大都慕强,现在不是也有流行语: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可见喜新厌旧、审时度势利己主义仍人之本性,皆有之,区别在于自我调整,在于度的把握。张青云在花园初见时,事是因色而起但也饱含真情,包括太湖依依送别无限眷恋,只是他们的当时的感情是封闭在一个空间,不染世俗的你侬我侬。当他们从这间房子走出来后,各自面对生活,生活场景不同人自然就不同。洞房变那场戏,张青云也曾摇摆:论容貌素琴美论感情怜娟深,一个是七品小县令,一个是一品伴当今,最后还是狠心选择了眼前。
王怜娟是一个“痴”字,张青云是一个“狠”字,蒋素琴是“善”字,丫鬟小玲当得起“忠勇”二字。
王怜娟不同于敫桂英,她是用死来祭奠自己,桂英是用死来惩罚负心人。看她的临终恨,她承认自己的错把鱼目当珍珠,她充满惋惜和不甘,千古恨难平。
张青云的结局是什么,戏文里没说,可能写戏的人也不知道怎么惩罚他,谁来惩罚他,是蒋素琴的父亲还是蒋素琴,世上张青云太多了,大抵也惩罚不过来。
就像《情探》中王魁说的:人世间难免不欠负心账, 倒应该少生些痴情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