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法眼观察:情绪消费要扎根“良田沃土”
2024-11-20 09:42  浏览:429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不开心就在网上找个人哄、睡不着就连麦找人唱歌、起不了床就订个叫醒服务……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所谓情绪消费,主要包括网络平台上销售的情绪消费服务,例如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不同类型(据11月19日央视新闻)。

从字面上理解,情绪消费即先有“情绪”,而后产生消费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情绪消费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这并不意外,一方面,年轻群体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付费,来获得精神愉悦和内心满足。另一方面,年轻人观念新潮,追求个性与独特体验,看重产品的精神、文化、创意附加值,更愿意为那些能够触动他们“情绪”的商品或服务买单。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情绪消费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消费决策和生活方式,也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但由于情绪消费的虚拟性、远程性和特殊性,也带来诸多问题。其一,服务信息不透明侵害消费者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调查发现,大多数网店主页未标明情绪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从业人员资质等,客服往往以经验丰富为借口回避具体资质问题,消费者难以获得真实全面的服务信息,知情权可能受到侵害。此外,面对确有心理问题需要解决的消费者,提供不适合的服务可能会加重其病情。其二,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难以保障。消费者在购买情绪服务时往往会提供电话、住址等个人隐私信息,有些商家将这些信息泄露、转卖,给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其三,商家钻法律漏洞逃避市场监管。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个人年交易额累计超过10万元的需要进行登记。据相关报道,几乎所有情感类网店都声明“个人从事零星小额交易活动,依法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但其实这类网店按单量价值年交易额已远超10万元。更有甚者打着情绪消费的幌子,提供违法违规的涉黄服务。

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新业态,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让这株“幼苗”健康有序成长?除了悉心呵护,亟待各方正确引导和规范。对此,网络平台应压实主体责任,督促售卖情绪服务的商家对服务内容、交易流程、售后服务等作出明确公示,并对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核。同时,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发布内容进行实时监测,提高对违法违规信息的排查、预警能力,发现导向不良的内容采取一键举报、屏蔽下架等手段,为情绪消费培育健康的成长沃土。此外,相关部门可根据情绪消费的特点和需求,完善法律法规,厘清情绪消费的合法边界。同时,规范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明确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和伦理规范,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当然,消费者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增强信息辨识能力,不让“为情绪买单”变成“为消费买单”。

相信随着制度和规范的逐步完善,情绪消费这株“幼苗”一定能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 作者:张子璇)




发布人:2f7e****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