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培养自己》读后感--0704
学部开学初安排看的这本书,开学初买回来,一直放着,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教师成长力,班级管理方面的书,要一直看,要拼命看,要抓紧时间看,要带着研究的心态看,要带着自身经历结合着看。
终于考完试了,换一本闲书看看吧,于是选择了这本《自己培养自己》。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013年~~2017年间写的一些文章合集。从五个方面诉说着他对作为教师对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思考,“自己培养自己”这个书名窥见,教师成长是一种自内而外的需求,是一种自觉的成长驱动。
一、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
在教育生涯中,李镇西老师每次取得一点点成绩,获得一些荣誉后,他都会问自己:“我还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再继续前行,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他发现这个“寻找”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名师不是,也不可能打造出来的。只有静下心来,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潜心于教育教学本身,才能成为名师,通过一些比赛,一些荣誉,通过学校包装、宣传的“名师”只是暂时的,不是真名师。所有的名师都是自我成长,自己培养自己,通过写作,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一点一滴,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李镇西老师反感上“表演式的公开课”。在大学母校校庆活动中,虽然多次公开上过《致女儿的一封信》,但他不拿过去精心打造的教案,而是真正地尊重学生,从他们的角度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前前置性探究,立足学生现有资源,解决学生真问题,尊重学生“临场发挥”,共同探究,顺着学生的问题不断地去推进,都有收获。
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学生喜欢听故事而不愿听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讲故事。真正的教育效果,总是发生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中。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一定要非常明确,而教育的过程则一定要不露痕迹,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学生在故事中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明白道理,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样的教育才有意义,有意思。
不只是小孩,大人也爱听故事,李镇西老师不仅给学生讲故事,还给中学老师、小学老师们讲故事,每学期初、新年初他的发言主要就是给老师们讲教育故事,分享身边的老师、学生的故事,由此想到教师教育叙事撰写确实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写作方向,李镇西魏书生还是其他名师都是教育叙事能手,他们的大部分著作就是写自己的,学生的,看到的,听到的教育故事,也只有不同的人发生的故事是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大同小异,而发生在不同人身上的教育故事则各个不同。
二、教师要懂学生立场、儿童视角
陶行知老师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变个小孩子”。
作为教师要有为学生负责30年的要求,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当学生利益受到伤害时,当然要维护学生利益!
作为教育者,要懂得学习的规律,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李老师的学校校名是向学生征集作品,学生写的,而不是哪位名人、国家领导人题的。
李老师不仅眼里有学生,更有老师,他说: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刻在历届学生的记忆里!
在李老师的学校,“人”是学校文化的主角。他经常拿着相机给学生、老师们拍照,留住他们的笑容,校园内没有标语口号,都是学生、教师的精彩瞬间照片。学校不要去可以追求特色也不着力打造品牌,比学校特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快乐成长;比学校品牌更珍贵的,是教师的尊严和幸福!
三、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因为常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追随、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获邀参加1998年“纪念苏霍姆林斯基八十华诞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并做发言,结识苏的女儿并成为好友,然后多次前往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参观学习,所以很多课是他的专利,其他老师无法复制。
四、走出去看世界教育
李镇西老师作为前辈,也走过很多地方,国内外的一些学校看教育。提出:为什么最好的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而最好的中学招收的却是最好教的学生?医生与教师各自的价值在这里区别开来了。教育的意义何在?
国内的李希贵老师的北京第十一学校,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台湾的福国民小学,台北市国立高中、道禾实验教育学校、台北市奎山中学......
这些学校的生源普通,办学模式各异,学校授课方式不同,教授的知识不同,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不同,但被外界关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都让李镇西老师称赞,但他们的模式不能被外界复制,不是传统上的优秀学校,谁说一定要可以被复制的才是好的教育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做好自己,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让自己活得好也是一种成功。想起这两天拿了亚洲女子篮球冠军的中国队员李梦,个性张扬,染发、美甲、扎辫子、骂对手脏话、卷裤角、负面新闻......这些不妨碍她成为篮球国手。
最后发现,所有的学校根本的教育理念和中国传统教育其实是相通的,因材施教,亲近自然,连通生活,尊重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