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儿童福利院。
济宁市“微爱妈妈陪伴成长”项目定期组织“微爱妈妈”陪伴困境儿童。
青岛市城阳区举办社会组织服务大集。
泰安市老人在“幸福食堂”用餐。
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
威海市“海螺姑娘”为困难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本报记者 周 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四五”开局之年,山东民政人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在齐鲁大地上绘就了温暖的民生画卷。
党 建
73项任务措施扎实推进模范机关建设
扛牢压实主体责任。山东省民政厅党组研究制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2021年度任务安排》等文件,逐项落实17个方面42项管党治党任务措施。厅党组书记、班子成员、基层党组织书记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在职党员干部全部签订廉洁承诺书,各基层党组织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张清单,层层压实管党治党责任。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建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政治台账,高质量完成省委重点民生项目和8件为民实事。牢牢把握政治机关根本属性和民政工作政治属性,扎实推进模范机关建设,逐项落实73项任务措施,实施季度工作交流会党建与业务“双报告、双点评”制度,推动党员干部自觉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定坐标、有作为。
着力深化理论武装。坚持和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今年以来,厅党组组织集体学习40次,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研讨13次,举办3期全员专题学习班。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厅党组成员带头讲好专题党课,带头参加专题组织生活会,带动党员干部从党的历史经验中、从伟大建党精神中、从革命英烈和先进典型事迹中,汲取勇于自我革命的奋进力量,加强党性修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践行优良作风。
不断夯实基层基础。聚焦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厅党组研究制定30项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和43项党建与民政工作深度融合工作措施。推动厅领导、处长建立基层联系点,深入基层调研查访;组织民政系统党员干部深入困难群众家中,用政策排忧解难、用行动温暖民心,走访困难群众32.1万人,发放慰问金3305.1万元,彰显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政治本色。
社会救助
6.6万个工作站(点)织就基层社会救助工作网络
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扎实开展。今年,山东省民政厅继续加强与扶贫、医保、残联等部门的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指导各地将符合条件的群众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全省低收入人口数据库规模达229.9万人。协调教育、人社、住建等部门出台了针对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的常态化帮扶政策。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制定《山东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修订《山东省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展了保障范围,放宽了认定条件。将低保、特困和支出型临时救助审核确认权全面委托下放到乡镇(街道),办理时限全部压缩到20个工作日内,急难型临时救助实行24小时先行救助。
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城乡低保标准较上年末分别提高11%、14%;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标准分别较上年末提高13%、15%。全省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数量达179.2万人。冬季取暖补贴发放工作圆满完成,确保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困儿童等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服务类救助长足发展。评选产生2021年度山东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优秀项目、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最美照护人”,涌现了济宁“济时救”、淄博“淄助你”、东营“荧光行”、威海“海螺姑娘”等一大批富有特色和影响的服务类救助品牌。
加强经办服务能力建设。截至9月底,全省设立村(居)社会救助工作站(点)6.6万个,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7.77万人,实现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全覆盖。建成“救助全覆盖、五级全贯通”的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依托“爱山东”APP开设社会救助服务专区,推动救助办理更便民。
养老服务
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
优化政策供给调结构提质量。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山东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八大重点任务、11个关键指标。省1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养老工作的指导意见》、3部门联合出台《山东省城镇居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管理办法》,养老服务协同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增加服务设施满足多样化需求。机构养老方面,今年以来建设改造敬老院184处,增加护理型床位3.4万张。目前,全省共有养老床位40.3万张,护理型床位20.9万张。居家社区养老方面,新增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284处,总数达到696处,街道覆盖率达100%。联合省自然资源厅、住建厅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清查整治专项行动,普查小区27030个,建立整改台账,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
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今年共落实奖补资金940万元,支持10所院校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全省设立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达到66所,在校生1.1万人。省级安排700万元资金,开展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示范培训,全省累计培训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7.5万人。发布《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行规范》等6项地方养老标准。在全省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活动,评选出青岛市黄岛区等22个示范县(市、区)。
强化兜底保障提升关爱服务水平。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优化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对60岁以上困难老年人生活补贴根据社会救助系统实行直接认定,年发放资金7亿元,惠及困难老年人65.2万人。向34522名有行动能力的失智老年人发放防走失定位手环,建立失智老年人防走失关爱机制。将留守老年人纳入关爱服务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监护等基本服务。
儿童福利
2415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每人每学年领取1万元助学金
儿童福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连续第三年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截至目前,山东省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991元、1590元、1590元和1243元,政策惠及3.7万名儿童。持续开展孤儿助医助学工程,为符合条件的孤儿提供医疗康复救助1万余人次、资助1628名孤儿接受中高等教育。在全省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试点,为2415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学年发放1万元助学金。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投入2000余万元,实现市县两级政府购买儿童类关爱服务项目全覆盖。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省、市、县三级全部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16个市和136个县(市、区)全部设立未成年人保护机构。1822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开展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县(市、区)创建工作。坚持“选优配强”的原则,把有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员选配到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岗位,全省共有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8万余名。
儿童收养工作不断规范。修订《山东省收养评估办法》。把市级建立鼓励国内家庭收养病残儿童制度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综合评估范围。建立儿童福利机构内可送养儿童台账,定期调度情况,及时更新信息。对山东省儿童收养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增加市级审核模块,明确专人负责,确保送养儿童信息准确、程序规范。
社会组织
6.3万家社会组织全面完成“党建入章”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目前,山东省各级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直接管理的9440家社会组织全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全省社会组织“党建入章”完成率达96%,基本做到“应建尽建、应派尽派、应入尽入”。
登记管理服务再上新水平。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流程再造、压减材料、压缩时限,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腿、全程网办、全省通办”。今年,新登记省管社会组织78家,全省社会组织总数达到6.3万家。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4726家。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5416家。6235家行业协会商会在“信用中国”公示了收费信息。全省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开展自查自纠,累计减免和降低、规范收费1.367亿元。
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取得新成效。为了铲除非法社会组织滋生土壤,山东坚持上下联动、部门联合、政社联手、政策联用,省、市、县(市、区)、街道(镇)、社区五级联动主动出击,共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1008家,公布48家已查处非法社会组织名单,社会组织生态空间日渐清朗。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实现新跨越。今年,山东省民政厅与多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截至目前,全省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等枢纽型社会组织669家,社区社会组织达17.2万家。举办首届社区社会组织研讨会,评选首批创新示范县(市、区)16个、镇街72个、社区138个。
社会组织服务大局展现新作为。7055家社会组织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投入资金和物资价值3亿余元,开展项目和活动1万余个,投入人员65.1万人次,受益人口448.2万人次。505家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投入资金和物资价值8500万元,开展项目和活动354个,投入人员10.7万人次,受益人口88.5万人次。
社区治理
190余万块牌子被清出村(社区)
高质量完成村(居)委会换届工作。修订《山东省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手册》,免费发放到所有市、县、乡。指导各地做好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完善等换届后续工作。截至8月份,全省村(居)委会换届工作全部平稳顺利完成,共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委会成员20.6万名、居委会成员3.7万名,村、社区实现“一肩挑”的分别占比97.7%、96.8%,村(居)委会成员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
加强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提请省委、省政府出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若干措施》,会同17个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印发《山东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在城市社区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工作者“3 岗 18 级”薪酬体系全部按标准落实到位。
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在2020年指导各市出台社区工作准入清单基础上,今年又与省委组织部联合编制《山东省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职责任务清单指导目录》,明确了村党组织履行职责25项、村委会履行职责27项和协助政府工作职责21项。报经省政府同意,联合10部门印发实施意见,将社区开具证明材料清单由12项减为7项,并指导规范了证明式样、办理流程和操作规范,有效遏制“社区万能章”乱象,为居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在全省部署开展村(社区)“牌子多”问题集中整治,推动各地清理不规范挂牌190余万块,做到“牌子减下来,服务提上去”。
社会事务
培训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34万余人次
殡葬管理方面。充分发挥青岛、威海、沂水等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示范带动作用,制定《山东省“十四五”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发展规划》。今年新建公益性安葬设施1417处,查处违法殡葬中介机构69家、违规经营太平间15家、非法接运遗体运输车辆45辆,完善审批手续公益性安葬设施296处。省市县三级开展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培训34万余人次,联合省文明办征集印发54例婚丧习俗改革优秀案例,推选160处“百佳红白理事会典型案例”,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方面。指导全省深入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行动,打造“温馨驿站”服务品牌。全国首部救助工作题材电影《归路》上映。制定下发《山东省流浪乞讨人员托养服务规范》,推进滞留人员托养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了《救助管理机构寻亲服务》和《救助管理机构护送服务》两个地方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
推动婚姻登记制度全链条改革。截至11月底,全省共办理跨区域婚姻登记2万件。婚姻登记实现“扫码办”,制发170万张婚姻电子证照。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共设立300多个婚姻家庭辅导室(中心),确定各级婚俗改革试验区90个,举办免费集体婚礼350余场,1.5万位新人参加,弘扬了喜事新办俭办的文明新风。
残疾人福利保障方面。省级安排福彩公益金900万元,在济南、德州等8市开展“齐鲁福彩助残行动”,为4632名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安装了康复辅助器具5390件。连续3年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2021年在去年基础上提高11% ,受益残疾人180万人。
慈善社工
1347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为群众办实事
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出台《山东省慈善条例》,利用“中华慈善日”等节点,广泛开展慈善宣传。积极推进省管慈善组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和等级评估,5A级省管慈善组织达到22家。221家社会组织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全省慈善组织达到610家,较去年同期增长38.95%。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省累计募集款物4.68亿元,实施慈善项目919个,支出款物6.03亿元。
加快社会工作发展。印发《山东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全省社工站建设规范运行。全省已建成社工站1347个。加快社工岗位开发和人才培养,全省民政事业单位社工岗位设置比例达到95.5%。社工人才总量达到8万余人,持证社工数量达到3.8万人。
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出台《山东省志愿服务条例》,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1693.85万人,总量居全国第一位,标识志愿服务组织2074个。积极推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志愿服务站点设置工作,全省完成站点设置59846个,设置比例达90.8%。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