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最高检召开“依法严惩网络犯罪 助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新闻发布会。
2月23日,最高检召开“迎两会·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主题是“依法惩治网络犯罪 助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发布会有三项议程:一是通报2023年检察机关“依法严惩网络犯罪 助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工作情况;二是发布2023年检察机关“依法严惩网络犯罪 助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典型案例;三是回答记者提问。最高检新闻发言人李雪慧主持发布会。
2023年1至11月检察机关共起诉各类网络犯罪28万人
最高检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葛晓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网络犯罪不断滋生蔓延,网络诈骗、网络暴力、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升级演变。总的看,当前网络犯罪呈多发高发态势。2023年1至11月,检察机关共起诉各类网络犯罪28万人,同比上升35.5%,占全部刑事犯罪的18.8%。呈现如下趋势特点:一是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大幅增多;二是与新技术新业态相伴生,黑灰产业加速迭代升级;三是传统犯罪向网络空间迁移,网络犯罪样态日趋复杂;四是威胁数据信息安全类犯罪常见多发,危害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虚拟货币成为滋生和助长网络犯罪的重要土壤
葛晓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与新技术新业态相伴生,黑灰产业加速迭代升级。利用元宇宙、区块链、二元期货平台等为噱头的新型网络犯罪不断涌现,虚拟货币成为滋生和助长网络犯罪的重要土壤。
侮辱、诽谤等传统轻微违法犯罪经网络传播危害性升级
葛晓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利用网络沟通便利、隐蔽性强等特点,传统的赌博、盗窃、传销、制假售假等传统犯罪向网络空间延伸。2023年1至11月,起诉利用网络实施的盗窃犯罪上升22.78%,起诉网络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上升85.7%。侮辱、诽谤等传统轻微违法犯罪,经网络传播显现放大效应,危害性升级。
威胁数据信息安全类犯罪常见多发
葛晓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威胁数据信息安全类犯罪常见多发,危害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数据信息日益成为重要犯罪对象。犯罪分子通过“撞库”“爬虫”“钓鱼”网站等方式非法获取企业存储数据,网络公司“内鬼”非法获取、出售公司数据等情况时有发生。
检察机关依法严惩和有效防范网络犯罪
葛晓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年来,各级检察机关依法严惩和有效防范网络犯罪,积极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道,共同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一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加强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顶层设计;二是依法严惩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三是依法能动履职,协同推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四是预防为先,强化宣传提升公众网络法治意识。
深入开展打击治理涉缅北电诈犯罪专项行动
葛晓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检察机关聚焦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问题,全力打团伙、摧网络、斩链条,深入开展打击治理涉缅北电诈犯罪专项行动,深挖彻查重大犯罪集团及其“金主”、骨干,释放依法从严强烈信号。聚焦非法获取、提供个人信息成为网络犯罪黑产的严峻形势,加强对上游信息收集、提供、倒卖等环节犯罪行为的全链条打击。2023年1至11月,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7300余人。
出台《意见》依法严惩网络暴力“按键伤人”
葛晓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检察机关聚焦网络暴力“按键伤人”突出问题,联合最高法、公安部出台《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聚焦数字经济发展,重点惩治非法获取企业经营数据和网络平台用户数据犯罪,以及网络侵权盗版犯罪。2023年1至11月,起诉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类犯罪1300余人、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400余人,维护企业数据产权和公众利益。
零容忍!依法严惩“隔空猥亵”儿童等犯罪
葛晓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检察机关始终保持对网络贩毒、网络制贩枪爆物品、网络赌博等犯罪严打态势,会同多部门开展平安寄递、打击治理跨境赌博等专项行动,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秩序。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严惩“隔空猥亵”儿童、网络传播未成年人淫秽物品等犯罪,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典型案例,积极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保持强有力打击震慑。
开展食药安全领域“网络直播营销”专项监督
葛晓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公益诉讼。2023年1至11月,各级检察机关针对侵害众多公民个人信息、相关主体反电信网络诈骗义务未落实、违法行为人发布虚假、不良信息等损害公益行为,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700余件。针对网络直播中食药安全问题,最高检下发通知,组织开展食药安全领域“网络直播营销”专项监督。
数据赋能促网络治理提质增效
葛晓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数据赋能促网络治理提质增效。检察机关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全面开展大数据法律监督,进一步完善参与社会治理的措施,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治理难点、热点问题。
突出反诈宣传,加强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预防
葛晓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各地检察机关结合办案总结网络犯罪趋势特点,线上线下融合宣传,持续加强以案释法。突出反诈宣传,发布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工作情况和典型案例,多元融合宣传,营造“全民反诈”浓厚氛围。加强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预防,联合多部门推出系列短片,通过检察开放日、法治进校园、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制发“督促监护令”等方式,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宣传。
检察机关努力为被害人撑腰、坚决向网暴者亮剑
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副厅长周惠永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在网络上肆意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按键伤人”行为,严重侵害他人人格权。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犯罪,检察机关采取了系列举措:
▶一是准确适用公诉程序,有力惩治网络侮辱、诽谤犯罪。2023年1至11月,检察机关共依法起诉侮辱、诽谤犯罪39人,努力为被害人撑腰、坚决向网暴者亮剑。
▶二是践行人民至上,不断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司法保护。2023年1至11月,检察机关共依法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7300余人。
▶三是强化重点案件督办指导,协同推动法律规范的完善、实施。近年来,最高检督办指导了杭州女子取快递被诽谤案、东莞“老夫少妻”案等若干影响重大的网络暴力案件。
对“人肉开盒”“网络厕所”等违法情形研判开展公益诉讼监督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徐向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在办好法定领域案件的基础上,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不良信息以及其他网络黑灰产治理难题,积极探索公益诉讼解决方案。目前,最高检正在指导地方检察机关针对“人肉开盒”“网络厕所”等严重侵害众多公民人格权益的违法情形研判开展公益诉讼监督。
去年起诉涉嫌利用电信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6792人
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厅长缐杰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检察机关不断加大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力度,通过高质效检察履职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一是依法严厉惩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网络犯罪。去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涉嫌利用电信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6792人。依法惩处利用网络“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犯罪。二是高质效综合履职提升网络保护水平。在办理涉未成年人网络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时,一并审查是否存在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线索。三是与相关部门积极协作、齐抓共管。2023年10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出台。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呈现四个新特征
最高检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形势仍严峻复杂。
▶一是诈骗集团跨境化、垄断化,犯罪分子在境外开设“工业园”“科技园”专门为诈骗犯罪提供场所、招募人员,通过提供保障、武装庇护等方式实施管理控制,抽成或收费获取赃款,形成大型犯罪组织。
▶二是诈骗手段多元复合,“杀猪盘+虚假投资”“赌诈结合”“诈敲结合”等,更具迷惑性,还衍生出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
▶三是黑产犯罪模块日趋稳定,人员、信息、技术、资金各模块紧密衔接。
▶四是资金渠道交织隐蔽,虚拟币“洗钱”成为主流手法,低收入群体被利用,帮助犯罪分子“小额多笔”转移涉诈资金,资金途径更加复杂,回溯难度高,危害性极大。
2023年1至11月起诉电诈犯罪4.2万余人
张晓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一年来,检察机关依法从严打击惩治,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态势。发挥“严”的震慑作用。2023年1至11月起诉电诈犯罪4.2万余人,同比上升63.5%。能动履职推进源头治理。针对电信、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未落实反诈法义务问题,各地办理公益诉讼160余件。全力开展追赃挽损,会同公安部、最高法强化衔接配合,充分运用法律、政策,全流程敦促犯罪分子退赃退赔。
诈骗手段迭代演变迅速,务必不断提升防诈意识
张晓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诈骗手段迭代演变十分迅速,务必不断提升防诈意识、增强识诈能力。
▶不轻信“刷单兼职”“海外高薪”等易涉诈网络信息,境外不是淘金天堂;
▶不贪利,切勿被“低风险、高回报”所谓投资机会蒙蔽;
▶不点击来路不明网络链接、二维码、App;
▶不泄露自己和家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等,警惕“租卡借卡暴富”“租号卖号赚钱”等不法宣传;
▶不转账,切勿进入陌生群聊、根据群内指示进行账号密码操作。
(文字:吴鹏瑶 图片:闫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