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初秋相遇,在夏日话别。骊歌声起,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里随处可见毕业生拍照留念的身影。作为大学时光里的“最后一课”,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国家民委直属高校的校长给予了殷殷嘱托。饱含真情的致辞犹如行路“锦囊”,滋养着走向人生新阶段的毕业生,给予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力量。国家民委公众号特推出“委属高校‘最后一课’”专栏,刊登委属高校校长在毕业典礼的讲话。本期推出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的致辞《立心力行担大任》。
▲中南民族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现场。
立心力行担大任
□ 李金林
临别之际,作为师长,我想和你们一起重温校训“笃信好学,自然宽和。”
笃信好学,出自《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寓意中南民大人忠于信仰,勤于治学,矢志不渝。“自然”引自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箴言——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意指中南民大文化传统里对规律、对个性的尊崇。“宽”与“和”则源自中国古典哲学,意味着中南民大人宽厚谦和,在民族团结大家庭里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的拥护者、践行者、促进者。这8个字不仅概括了中南民大的办学理念,也是中南民大人执着坚守的人文根源。希望校训精神能成为守护你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在人生新阶段为你们增添新动力。
下面,我送给你们4句临别赠言,与大家共勉。
第一,笃信知行有理想。回看学校70余年来的发展,一代代中南民大青年赓续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将青春力量汇入祖国需要的地方、融入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上贡献智慧和力量,在田间地头、百姓身边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
1991届毕业生、“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虎强,在郑州市管城区工作的30余年里,深入老旧小区,当好“小巷总理”,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回应民意,推动各领域同心向党、各民族团结互助。谭宇航同学,带领学校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铜奖、湖北省金奖,毕业之际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扎根基层回馈家乡。
万里千山梦未远,青春凌云志更高。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希望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笃定“报国之志”,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为毕业生拨穗。
第二,潜心好学敢担当。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能保持人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学历只代表当下,实干才能成就未来。
1993届毕业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张建华,在我国半导体显示新兴技术萌芽时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从零开始投入到半导体显示和集成电路研究中,在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我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以产学研成果转化,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校友与老师的行动告诉我们,现阶段的学习只是基础,要想答好新时代的考卷,必须练就敢担当的真本领、锻造敢担当的铁肩膀。
希望你们潜心好学,争做终身学习的奋进者。在广阔天地里积蓄力量,在社会大课堂中投身实践,把学习作为贯穿人生的永恒课题,练就担当大任的真本领。希望你们勇挑重担,争做主动作为的担当者。在这最好的青春年华,希望大家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勇气,在基层一线挺膺担当,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创新创业中勇挑大梁,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领风气之先。
第三,砥砺奋斗能吃苦。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而今,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能吃苦的精神不能少,奋斗的好传统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前夕充分肯定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苦”是味道,更是品质的淬炼。
1993届毕业生、湖北宜化集团总经理卞平官,毕业后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基层一线工作,面对自然条件不适应、工作环境艰苦等诸多困难,他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推陈出新,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为宜化高速健康发展闯出了一条优化创新之路。
时代各不相同,青春一脉相承。希望大家拒绝“躺平”式满足、“摆烂”式懈怠,多经历“风吹浪打”,多啃“硬骨头”,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以披荆斩棘的锐气、坚忍无畏的勇气、蓬勃不凡的朝气,涵养吃苦精神,保持奋斗姿态,彰显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青春力量。
▲中南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校园合影。
第四,心气宽和成自然。人生无常,有挑战也有机遇。今后,你们将在不同的道路上开启人生的新征程,会遇到新的挫折和压力。当你们在“内卷”中心力交瘁、孤单难熬时,不妨换一个思路,用包容、互助的心态面对困境,走出破局之路。
2007届毕业生唐元贵,在担任东莞市灵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期间,统筹当地21户贫困户种植贡柑,打造贡柑品牌产品,将传统渠道与新兴平台相结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被誉为“乡村李佳琦”。马志智、帖金博2位同学,入校4年来始终在生活上协助行动不便的室友,为轮椅充电、背室友上下楼,弘扬了中南民大人无私奉献、扶危济困的精神。
团结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也是学校的精神瑰宝和优良传统。希望你们走出校园,仍能葆有和谐共进的能量,领悟众行方能致远的真谛,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希望你们在今后的艰难时刻,少一点焦虑、多一点坚定,少一点对未知前程的畏惧、多一点对辽阔人生的期许,以从容自在的内心态度,坦然面对成长的阵痛,平常心看待人生得失。
如果说内卷是90度,躺平是0度,同学们不妨尝试45度的人生,以45度蓄势待发的起跑姿势,当好自己人生赛道的领航人。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制作/石建杭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