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李叔同的爱与不爱(散文)
2024-02-28 01:47  浏览:41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送别》,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1936年,百代公司发行了北师附小学生独唱的灌录唱片,该版本后被中国唱片2004年出版的专辑《百年经典1:秋水伊人》收入。《送别》曾被选为《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电影的插曲。一首《送别》,百年回响。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叔同,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出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锐,原籍浙江,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他父亲的大姨太(他称大娘)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李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长嫂信佛,曾教他背诵佛经。小时候,他常在家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六、七岁时,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文熙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兄长对他要求甚严,日常功课不得马虎,应对进退也不得稍越礼仪。他小小年纪便受到如此严格的教育,无疑会使他的天性受到压抑,但对他养成严肃认真的习惯也大有好处。

        1884年李叔同5岁时,其父病逝,终年72岁,李叔同跟随母亲在李家陷入尴尬的境地。这样的生长环境,对李叔同自卑和寡言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6岁时从仲兄李文熙受启蒙教育。7岁时从仲兄学习《百孝图》《返性篇》及文选等。8岁时正式拜师攻读《四书》《左传》《尔雅》等。 13岁到15岁,除攻读《尔雅》《说文》等之外,始习训诂之学、以魏书为主的各朝书法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等内容对其思想产生影响。1895年,李叔同16岁,考入城西北文昌宫旁边的辅仁书院,学习制义(八股文),后又习钟鼎篆隶、诗词辞赋以及治印等。18岁时娶妻俞氏。之后七年,在学习、著述的同时,先后与“戊戌六君子”、许幻元、章士钊、谢无量以及蔡元培等多有交集。其间甚至以别名翻译出《法学门径书》及《国际私法》二书,并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05年,母亲王氏去世,葬礼由李叔同亲自操办,免去披麻戴孝,改鞠躬礼,并在葬礼上用钢琴演奏自己谱写的哀歌《梦》。至26岁时,他抛妻别子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涉猎广泛,并成立第一个由中国人创立的话剧团体,演出了《茶花女》等剧。六年后,李叔同回国,起初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教员,次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1年转任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图画教员。此后,其继续盘桓于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学校,担任音乐、图画课等课程教师,并主编报纸、著书立说、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1915年秋,先后作诗词《早秋》《悲秋》《送别》等。该年,他还谱写了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1916年,李叔同时年三十有七,东渡西归,教书交友,诗词文章,国事家事,不胜其劳,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文中,他说,我因为看到日本杂志中有说及关于断食方法的,谓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经于西冷印社叶品三商量,并经杭州虎跑寺大护法丁辅之介绍,是年冬,入杭州虎跑寺断食,此情况有《断食日志》记述。入山前,作词曰“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半月之后,李秋天返回教书的学校。他本人的文字说,这次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1918年春节期间在虎跑寺拜了悟和尚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这期间,与夏丐尊会面,夏说李穿了出家人的衣服而不即出家“没有什么意思,还是赶紧剃度好”,于是农历七月十三日,相传是大势至菩萨圣诞,李叔同正式落发出家。有趣的是,在此之前,1913年的一天,为躲避所在学校举办的“名人演讲”,李叔同和夏丐尊跑到西湖湖心亭上去“吃茶”,夏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说者无意,听着有心,李说,这算是他出家的一个远因。远因近因皆备,后来的事也水到渠成了。

        除了本人的叙述外,丰子恺在《法味》文中说,李叔同出生时父亲六十八岁,五岁时父亲去世,家主新故,门户复杂,家庭不安。文中转述李的话“我的母亲——生母很苦”!“我从二十岁到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须知就绘画而言,李与丰是有师徒之缘的,且这个学生也是非常尊重老师的,徒弟的话,足以为信。

       






至此,一代高僧的遁入空门的心路历程基本清晰。出家当年,李叔同的日本妻子来到杭州,寻见李叔同,有一段对话:“叔同!”

        “请叫我弘一。”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就是慈悲。”

        “慈悲对世人,何以独伤我?”

          沉默。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或许他真的是顿悟了,与其用一心爱一人,不如用佛心爱世人。人命危浅,真如早露,生年欢爱,无几时也。身为弘一法师,他滞留宁波时,在夏丏尊家里小住,他过午不食,仅有的一餐也极其简单:一碗米饭、一盘咸菜和一杯白开水。夏不忍,问说:“一碟酱菜,你就不觉得太咸了吗?”他回答:“咸有咸的滋味。”又问:“那白开水就不嫌太淡吗?”他说:“淡有淡的滋味”。

        亦或许,这就是爱与不爱的根本。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法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偈子与诸友告别: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他已想好了归处,那里花开满枝春意盎然、月儿清朗圆亮。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原来,爱就是如此的吗?






                      2024年2月25日于陋室


       

发布人:a0f1****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