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起,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定点帮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结对帮扶11个村,辐射带动36个村。南农把高校的科技优势同麻江县的实际需求、资源禀赋相结合,以科技支撑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以人才培训打造产业振兴“蓄水池”,以模式创新拉动产业致富“新引擎”,共同推动当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极具高校特色的帮扶之路。
科技支撑
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
“大田栽秧行对行,我在田坝栽花秧,感谢书记来指导,还有支书来帮忙。赶傍村官得福享,千古留名传四方。我要活到80岁,一直为你把歌唱!”这是贤昌乡高枧村的布依族大妈芙蓉为感谢南农帮扶专门编写的淳朴山歌。歌声背后是当地菊花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之路。
定点帮扶麻江县以来,南农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逐步确立了“用金牌学科,铸招牌产业,创品牌产品”的定点帮扶工作思路,持续打造麻江县科技支撑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之路。
“药谷江村”菊花园里,南农专家和干部设计的多彩菊花图案。
南农拥有强大的菊花学科科研力量,建有“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收集保存各类菊花品种及近缘种属资源5000余份,是世界上最大的菊花种质资源库。2015年,南农选派施雪钢到高枧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很快就关注到当地的喀斯特地貌很适宜菊花种植,就和村党支部书记夏平顺一起,带领村“两委”规划建设菊花谷、开发旅游产业。
南农十分重视施雪钢在高枧村的产业规划,很快寄来10万株菊花苗,并建设了“药谷江村”菊花园。高枧村还是清末状元夏同龢的故乡,一时间“看菊花展,游状元故居”成为当地旅游一大热点。
2016年以来,南农又联合麻江县农文旅管委会等单位和宣威镇卡乌村共同打造“药谷江村”菊花园,引进南农菊花品种400个,建有观赏园区500亩,药用菊、饮用菊等菊花基地2000余亩,建成贵州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菊花主题公园。2020年起,南农菊花科研团队又研发了菊花茶、菊花饼、菊花酒、菊花口红、菊花面膜等菊花精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推动“药谷江村”种植、加工、观光、销售,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菊花园不仅仅带来了门票收入,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农产品的销售和农家乐发展。”夏平顺说。2023年国庆期间,“药谷江村”菊花园接待游客1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200万元,带动综合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芙蓉大妈就是菊花园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她是首批建设菊花谷的“娘子军”之一,参加了菊花种植养护的全过程。她说:“当我拿到第一笔工资后,别提多高兴了,我一个人坐车到县城,给自己买了好几件漂亮的衣服!”
菊花之外,麻江锌硒米也是南农利用自有“金牌学科”在当地打造的招牌产业。麻江县位于富硒带,产出的锌硒米也曾颇有名气,但效益优势并不明显。南农组织专家教授深入调研考察后,组织水稻专家为麻江县制定了一整套技术实施方案,并和种粮大户、麻江青年创业者赵祥榕结下对子,长期跟进和帮扶。
2018年,南农师生在麻江引种学校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宁粳8号”获得成功,但赵祥榕同年开始试种这一新品种时,却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和洪水,40亩稻田全部被淹。赵祥榕焦急万分,南农的水稻专家教授又第一时间奔赴麻江,帮助赵祥榕制定了详细的排水、追肥、病虫害防治的方案,最终,赵祥榕的水稻仍创造了亩产666.1公斤的高产记录。
2022年,南农又在麻江推广院士团队培育的新品种“宁香粳9号”,虽然当年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天气,稻米的产量却在南农科技力量的支持下比往年还增加了近20%。在此基础上,南农推进“金色稻海、坝上粮仓”保粮工程,推广实施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8项新型实用技术。2023年,南农—麻江县高标准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测产验收,亩产再创新高,达到747.85公斤,较常规品种增产30%以上。如今,麻江县建成锌硒米高产优质生产种植示范基地12个,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辐射麻江县水稻种植面积超10万亩次。
2023年,最早与南农结对的赵祥榕种植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00.3公斤的大丰收。他激动地说:“我种的锌硒米售价每斤6到10元,还供不应求,真心感谢南农的老师们。”
人才培训
打造产业振兴“蓄水池”
“林下养鸡要注意品种的选择,控制好养殖规模,加强肉鸡防疫工作……”南农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陆应林正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为麻江县河坝村乡村振兴夜校的学员们培训林下养鸡专业技术知识。这是南农提升麻江县农民技能的一个侧面。
目前,南农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园艺学院、草业学院专家教授,通过“线上+线下”等授课方式,聚焦林下养鸡、水稻种植、蔬菜栽培等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农技培训阵地,有效促进农民技能提升及增产增收。2023年,南农全部21个学院及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合作处、党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为麻江县举办了专题培训班、田间指导等培训40余场,为麻江培训基层干部、领军人才、技术人员等近1700余人次。
麻江县河坝村枫香印染非遗传承人制作枫香印染作品。
紧紧围绕麻江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南农还与麻江县共同建设“麻江乡村振兴研究院”,培训技能人才、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等,打造“带不走、留得住、能造血”的乡村人才队伍。2021年,南农—麻江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南农积极将“南京农业大学麻江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南京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乡村振兴夜校”等平台载体和工作内容纳入建设范畴,打造集应用研究、科技推广、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振兴人才“蓄水池”。
对于当地的一些非遗等特色产业项目,南农也积极为其发展壮大提供智力和培训支持。
2008年,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帮助当地传承、发展好这一技艺,南农充分发挥智库优势,组织人文学院的专家教授结合麻江县传承发展实际,科学编制了《枫香印染技艺保护方案》,同时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基地”,邀请枫香印染传承人定期为农村绣娘开展瑶族印染、刺绣等多项培训,使她们各方面技能都得到显著提升。技术上得到提升的绣娘,拿到村级公司的生产订单后,在家中完成订单,最多日增收200元。
“以前就是在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上干活,如今农忙的时候在地里忙、农闲的时候就来做‘绣工’。”龙山镇河坝村绣娘龙英说,“如果把农闲时间都利用上,一年能增加2000元收入”。
模式创新
拉动产业致富“新引擎”
2018年,谷硐镇兰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启华向南农工作队反映:“我们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蕨菜,可是没人收,村民就当它是野草;同时,村里留守的老人又都闲着没有事,牵一头牛,在山坡上一待就是一天。”
南农工作队随即进行调研,很快在兰山村建成蕨菜初级加工车间,并联系到安徽企业来收购蕨菜初加工产品。当时,零成本采收的村民日均可增收约150元。此后,南农又于2021年帮助兰山村建起蕨菜加工厂,并积极促成安徽省旌德县朝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南农、兰山村村委员会共同签订了蕨菜加工三方协议:蕨菜经过兰山村加工厂漂烫、拌盐、晾晒之后,打包运往安徽朝辉公司进行精加工。在加工厂务工的村民,每天也能收入150元左右。2023年,南农又捐赠冷库及精加工设备,使兰山村有了蕨菜长期储存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
正是在南农的帮扶下,蕨菜在兰山村从“野草”成为蔬菜,又从初加工到精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并走出一条“群众不投资只投劳”的产业带动模式。近两年,兰山村蕨菜加工厂每年春季可卖出近百万斤蕨菜,获得近百万元收入,村集体能得到企业每斤0.12元的利润分成。2021年至2024年,蕨菜产业共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
在定点帮扶工作中,南农始终紧盯创新产业带动模式,确保人员参与积极性,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助力麻江县发展枫香印染非遗产业中,南农在培养非遗人才的同时,通过构建“非遗+基地”模式,搭建枫香印染保护平台。南农投入10余万元经费支持,帮助河坝村建设首个“公司+工坊”的非遗基地——麻江瑶之韵成秀文化有限公司,并给予智力支持创新打造枫香印染文创产品,设计制作服装、配饰、摆件等多种类产品,产品销往凯里、贵阳、南京、上海等地。
南农还积极帮助麻江瑶之韵打造特色品牌,其中枫香染T恤、瑶族刺绣包获得贵州省2022年“黔系列”民族文化品牌认证。国家级非遗枫香印染传承人曹顶秀说:“南农不断创新产业带动模式,让濒临失传的技艺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让大山里的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青睐。”
南农研究生支教团在教育帮扶中也探索构建了“非遗+教育”模式,通过非遗进校园,将枫香印染技艺带入了小学劳动教育的课堂,开设枫香染、扎染、植物拓染等6门体验课程,让更多的瑶族孩子亲身体验枫香印染制作全过程,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传承枫香印染技艺,河坝村小学也因此入选黔东南州非遗传承基地。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坝村党支部副书记龙全成说:“有了南农的创新帮扶,我们就更有信心传承好我们的民族技艺,让枫香印染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增收。”
南农在11余年的定点帮扶工作中,帮助解决80余项长期制约麻江当地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今后,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南农将持续深化与麻江的“山海情”。
(作者: 严瑾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合作处)
资料链接 11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创新实施“党建兴村、产业强县”帮扶模式,直接投入定点帮扶资金1600余万元,引进帮扶资金8219万元,为麻江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1.1万余人(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350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616万元。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700余个(项),辐射农业生产面积超过50万亩次。助力麻江县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助力创建的“麻小莓”品牌入选“2021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南京农业大学定点帮扶工作案例荣获第三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奖,5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2项组团式帮扶典型项目。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5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