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丁克”这一名词很多人并不陌生,简单解释就是结了婚却选择不生孩子的家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丁克家庭也逐渐步入了老年的生活。那么他们过得怎样,真的像他们向往的生活那么幸福吗?这里简单说说那些不幸的丁克家庭的案例:
案例一:
张先生,60岁。前段时间老伴突然去世,这让原本幸福快乐的丁克家庭瞬间土崩瓦解。他和老伴在一起生活了接近四十年,老伴对他平时的照顾无微不至。平时的柴米油盐这些生活上的琐事都是老伴操劳,张先生自述在家里从没做家务,基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己还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吃药也是老伴送到嘴边。由于与亲戚朋友来往甚少,老伴的突然离开让他的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瞬间失去了生活上的支柱和活下去的意义。
案例二:
王先生,今年79岁,她老伴比她小10多岁,平日里他身体就不太好一直由老伴照顾,但这次老伴生病住院了,他这才发现原来挂号、交钱、抓药、办理住院手续等真的不适合他这么大年龄的老人来办。虽然家里也有一个保姆在平日里照顾他们,他总觉得保姆在想方设法贪污他们家里的钱。
案例三:
李女士今年七十多,老伴几年前就离开了她。她现在行动不便,生活起居主要由一个保姆照顾着,保姆多次明确跟她说过希望能先继承她的财产。在外人看来保姆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实则在没人的时候经常被保姆欺负却无力反抗。
案例四:
赵先生八十多岁了,虽然和老伴的晚年生活还算幸福。但家里能数得过来的亲戚们会经常登门,不是借钱就是帮他提前料理好他们的“后事”,这也让他们本来安详的晚年生活痛苦不已。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如果他真的在老伴之前走了以后,老伴会被那些亲戚欺负。
案例五:
丁女士80岁,在老伴去世后把所有的家产抵押给养老院后便住了进去,当初也是对比了多家养老院才选择了这家,但其实真正住进来后养老院之前所承诺的优质养老服务并没真正做到,她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案例六:
吴女士51岁,由于当初结婚时执意与丈夫约定以后不要孩子做丁克,当时丈夫是同意的,没想到三年前丈夫突然反悔了,执意与她离婚并迅速找了一个年轻的妻子,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F女士现在对当时丁克的决定还是非常后悔的。
总结:
丁克家庭在当今时代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多家庭选择丁克的原因是希望一直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并有更多可支配的自由时间来享受生活。毕竟养孩子需要父母分配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培养和教育,加之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更多的是金钱上的花销。据不完全统计,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孩子上大学至少要70万元。基于以上原因让很多家庭选择成为了丁克家庭。
那么选择做丁克真的就会降低生活压力让幸福指数爆棚吗?肯定不尽然,因为上面的案例就是沉痛的教训。
人的一生分为多个阶段,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在成年期放弃了生育和繁衍,必然会在晚年留下未能繁衍后代的遗憾和心理上的缺失。毕竟那些三世或四世同堂的快乐是那些丁克家庭晚年无法体会得到的。更加不可避免的就是两个恩爱携手的老人总会有一个先离开这个世界,如何让后离开的那个人在失去灵魂伴侣后同样能够安详和幸福地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是那些丁克们需要去深思的问题。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个阶段和一个新阶段
总之:丁克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案例和人物经过加工和改造,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