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被遗忘的农村老人
2021-08-12 18:03  浏览:714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在焦虑996、007,但是更大的一个群体“焦虑”在广袤农村正在上演。


今天和大家聊聊农村家庭父母的养老问题。


在这个加速老龄化的社会中,农村老年人的需求怎么表达和满足?


农村居家养老,越来越不现实了


2016年8月15日,安陆河滨公园小城故事对面,一名骑电动三轮车的7旬老人身亡,据称是因为天气炎热而导致的!


2017年4月20日,央视今日说法的一则报道,85岁母亲活活冻死在家门前。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重庆万州的一个村子里,在新年的第二天早上,活活冻死在了儿子家门前的水泥凳上。




2019年1月22日,宜宾市公安局叙州区分局金沙江大道派出所接110指令称林中漫步小区一单元楼住户家中发生火灾。张某(男,82岁)、曾某(女,73岁)两人被烧死在卧室中。


这些是个例,但能说明什么?农村老人群体是最脆弱的那批人。


农村老人一辈子务农或是打零工,靠微薄的政府补助养老金和积攒的存款等待着他们老去,他们没有丰裕的退休金,也不会像城市老人会讨论“什么时候上养老院”。


我和多个年轻同事沟通了解到,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兄弟姐妹都挺多的,平均都有4-5个兄弟姐妹们。


比如我的家庭,我的爷爷奶奶,外公还是比较幸福的!


我的爸爸有兄弟姐妹4人,我妈妈兄弟姐妹7人。这在我们北方农村还是比较普遍的。


自从我姥姥十年前去世后,我姥爷确实有了养老负担,八十多岁,需要人在身边照料。


庆幸的是我母亲有兄弟姐妹7个人,负担也不大,大家均摊照顾,每个家庭照顾1-2个月,一年就过去了,大家也都不累。


冬天天气冷了,需要暖气,县城的舅舅们就接过去住了楼房,夏天天气热了,外公来到了农村我们家来避暑。


兄弟姐妹多,压力相对小,单从这个角度看,60后或70后的给父母养老还是幸福的,养儿防老暂时是有效的。


但是80-90后生活工作在一二线城市,父母在老家农村生活,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山高水远他乡留。


1000多公里外的上海,小刘每天跑15个小时电瓶车送外卖,妻子在超市里面工作,一天也是10小时,奔波在大城市,根本无暇顾及千里之外家中的空巢老人。


北京西北旺后厂村的80后码农小李,每天为自己的小家庭奔波着,远在几百公里外的东北老家,70多岁的父母还在坐着小生意,一刻也停不下来,为自己养老攒点本钱,一点也停不下来。


对他们来说居家养老不现实!养老院养老对农村老人来说更不现实!


“冬天冻不死,夏天热不死,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才是农村老人最后的尊严。


农村老人或老有所依


这最后的尊严靠什么维持?儿女还是养老院,都不太现实!


好在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付诸了行动在解决这个问题,吃上一口热乎的饭在一些农村已经解决了。


回到我的家乡,大西北的一个农村,“这辈子都没吃过公家饭,现在老了老了还能吃上公家饭。” 我爷爷说。


这个“公家饭组织”-康养之家是政府部门牵头,村委会来管理和运营的。每个月只需要150元就能解决老年人的一口热饭,同时也提供给老年人聚会、打牌,扭秧歌等娱乐活动中心。




我还是挺好奇农村相对保守的老人为什么回去吃这个公家饭?


拿我爷爷的话说,一日三餐不用自己花钱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每个月交的150块是我父母掏钱的,自己也不用花钱就能按时按点的吃上饭,何乐而不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公家饭组织不仅是个吃饭的地方,更是和老伙伴们一起活动的好地方。


夏天不热,冬天不冷。


一起打牌,一起活动,村里面的老人坐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孤独寂寞的情绪。


也让留守的老人有了一个温暖的栖息之地,而不单单是一间房子。


而且还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两口矛盾,老年人普遍有着节约的观念,奶奶如果做饭多做了,老两口吃饭必然造成浪费。


一顿没吃完,多做的饭菜往往几顿吃完,不健康也不新鲜;如果少做了又觉得不够吃。


为此因为吃饭还会拌嘴,吃公家饭压根不存在这个问题,想吃多少吃多少。


奶奶年岁已高,爷爷奶奶老两口吃饭一般都是奶奶做饭,如果遇到行动不便的情况下,自己做不了饭,老两口吃饭就成了麻烦。


奶奶也是举双手赞成去吃公家饭,解放了自己的双手,还能干的其他活。


我还在担心做的饭好不好吃?


请的做饭的师傅就是本村的做饭能手,也是村里面红白喜事上的做饭能手,全村人认可的手艺,自然吃的可口,荤素搭配,口味清淡营养均衡。


我们年轻人都喜欢这样的口味,更不要说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们。


如果有不方便的老人,村里面还可以提供上门送饭,每个月需要多交100元。


甚至还有城市里生活的老人返回到村里面,他们在城市儿女家养老,对城市适应难,各种麻烦,回到了村里面,就为了和老友们天天一起。


自从解决了爷爷奶奶的后续吃饭问题,我父母也轻松了,我妈也有精力来到城市里面给我带小孩,身在异地他乡,每次我妈在微信群里看到村里面老年人一起吃饭、一起活动,就默默的说以后她也去想去康养之家吃饭。


类似的康养之家或许是农村老人最后的栖息地了,但是否稳定、持续地运营下去是一个担心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完美的,只是解决了老人养老最重要的吃饭问题,那看病或其他问题怎么办?


落叶归根是农村老人的刚需


后来我问爷爷养老院比康养之家好多了,吃的更好,你咋不去?


爷爷说养老院贵不说,主要是没有家的感觉!


康养之家在咱们村里面,晚上还是在自己家睡觉,心里踏实!即使突然哪一天走了也是踏实的,也会瞑目。


我突然感觉到了落叶归根这句话的意义。


之所以康养之家能在农村搞起来,我认为主要是这样的养老模式是乡村人际关系的扩展和延伸,而不是重新建立新的陌生养老新环境。


那么再看我们现在的养老机构,城市老人都不愿意去,更不要说乡土人情更重的农村老人。重新建立关系对老年人来说太难了,尤其是精神世界的陪伴。


如何让养老院更适应当前城市社会,甚至农村社会。


比如老人不脱离熟悉的环境就可以接触到更好的养老资源。乡村诊所,常用医药备用箱,不定期的体检和文艺汇演下乡活动等等。


把美丽乡村建成最大“养老院” 这个理想怎么实现?


翻了不少国内外资料,德国的福利德纳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德纳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而是一个乡村生活化的美丽农村。


把养老院的资源和自己的故乡结合起来,紧急治疗或护理等基础保障都可以第一时间到位,而且是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生活安度晚年。


在农村安度晚年不正是每个中国老人期望的吗?落叶归根!


说回我们自己,大部分年轻人确实没有养老意识,也包括我,自己还在奋斗中,或自己的小家还没有稳固,房贷和车贷都没有还清,父母的养老问题根本就没法讲。


大多数子女都会把精力和目光放在自己的孩子上。很多父母不愿意麻烦孩子,希望子女过得幸福就好。


他们也不指望孩子能给自己养老,除非到了身体不能自理的时间。


事实上,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口共14.1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有1.9亿,占13.5%,相比1991年增加了1.22亿人。


随着1962-1972年婴儿潮出生的人群渐入老年队伍,中国迎来近3亿规模的老年人口,未来社会将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


老有所养是中华名族自古以来社会的美好理想。


再问下自己,我们年老后,你会让子女给自己养老吗?


发布人:fda8****    IP:117.173.5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