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位于中原的济源市,如何将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80%
2021-05-10 14:29  浏览:1037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字数统计:3499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7分钟




济源市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之一、中国传统愚公精神发源地、全域城乡一体化推进插花型治贫转型的典型城市,其工业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城市乡村一体建设的发展特色日益彰显,城镇化率达63.61%,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80%以上。


背景下济源市产业益贫机制


(一)产城融合的现实逻辑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间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村内部之间发展的不充分,要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打破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厘清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济源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代基础更加坚实、优势更加明显,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薄弱环节,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艰巨。在多种重担的叠加压力下,济源市把握国家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历史发展机遇,以市场的理念、改革的思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二元结构”桎梏,深化改革不断畅通资金、人才等要素合理流动渠道,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教育、养老、低保、就业等各项保障政策,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打造新高地。


1.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工业一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思想指导下,农业剩余通过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流向工业部门,使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得以实现,使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济源市现行基础得益于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提取农业剩余以支持工业发展为济源市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三次产业的优化布局,济源市三产融合有了更深的发展。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之比由2010年的2.1 ∶68.5 ∶29.4变化为2018年的3∶70.4 ∶26.6(图1)。




图1 济源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2.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质量,21世纪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之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济源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五小工业”发家起步,为其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近十五年来,济源市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图2),从2004年的36%提高到2018年的62.36%,上升26.36%,平均每年提高1.76%。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为实现产城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图2 济源市城镇化水平趋势


数据来源:济源市统计年鉴(2019)


3.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的七十多年发展中,地区经济、居民收入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改变,但贫富差距的鸿沟也随之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途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济源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8697元扩大至2018年的14861元(图3),增长了41.48%,城乡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大。




图3 济源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


数据来源:济源市产城融合示范区


(二)产业益贫机制的构建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源性发展动力,而产业链又是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均处于首要位置,为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产业益贫机制构建中,济源市将全体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融入其中,在发展中重视贫困人口收益程度,把产业益贫机制建设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着力点,不断延伸产业链、构建利益链、完善政策链,发挥产业益贫对农民增收的根本性、支撑性作用,让贫困人口真正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1.工业益贫机制


2004年“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对产业分布合理化、经济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精准扶贫战略的双重指导下,济源市在工业发展中科学配置放错位置的资源即废弃物,以产业链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为驱动力,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合作和平行产业之间的横向配合,建立循环创新的产业链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拓展生产空间以增强工业的发展潜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其产业链的延伸为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提供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农户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工业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额,企业通过上缴税金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助力扶贫工作;同时工业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自愿定额向济源市“携手奔小康”产业扶贫基金进行捐赠,为农业发展蓄积社会资本,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2.农业益贫机制


农业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激发农户内生动力、降低贫困脆弱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济源市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协同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农户以资金、土地、产权等形式嵌套于全产业链发展环节中,在利益博弈中构建合理分配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提高农户参与度以及产业价值再分配带动贫困农户发展,让具有资源和能力优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农户协同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确定蔬菜制种、烟草、林果、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扶贫基地,切实打通小农户与市场双向要素流通通道,解决两者间对接不顺畅、不紧密的堵点,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如“联镇带村”产业带贫模式,通过利益联结,带动合作社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贫困户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形式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中增加收入,提高产业带贫承载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实现扶贫产业和贫困户就业联动发展,切实保障贫困村和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获得持续稳定的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从根本上化解了2020年脱贫攻坚特殊政策退出后可能出现的“断崖”效应,从而有效防范贫困户返贫风险,为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后盾,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3.乡村旅游益贫机制


乡村旅游业依托农村良好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地域风情,通过扶贫政策、资金的加持,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景区,吸引不同消费群体的游客观光体验,从而为农户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增长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引擎。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济源市抓住国家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都市休闲旅游核、以南太行为主的山岳旅游带、以沿黄为主的滨水旅游带为主轴的旅游空间格局,构建“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打造王屋清虚-汤凹-林山、大峪曾庄-王庄-偏看、邵原花园-神沟-双房、坡头郝山-栗树沟-天仙寨等旅游产业扶贫带,贫困农户以农特产品销售、餐饮、保洁等形式参与旅游服务要素保障链,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就业、增收,35个贫困村借力旅游实现脱贫目标,农村涉旅就业人口占56%,旅游带贫率达17.8%。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各村庄探索不同发展模式,如坡头镇栗树沟村创新“农旅结合、村企一家”模式(图4),邵原镇双房村推行“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景村一体”模式,大峪镇偏看村探索“共建共享+农庄带动”模式,以此推动旅游业纵深发展。




图4 济源市坡头镇栗树沟村“农旅结合、村企一家”模式


部分资料来源:郭琳,曹委,张艳荣,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发展益贫机制研究——以非贫困地区济源市为例,中国物价. 2021,(05)


发布人:ce72****    IP:117.173.08.***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